诊前须知
发表者:肖娟 人已读
发热是指病理性体温升高,是各种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所引起的症状,也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是疾病进展过程中的重要临床表现。可见于多种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常见的发热激活物有来自体外的外致热原:如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疟原虫等;来自体内的致热源:如抗原抗体复合物、类固醇等。正常人体温一般为36~37℃,按体温状况,发热分为:低热:37.4~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
发热对诊断疾病,评价疗效和估计预后均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发热也是机体抵抗疾病的一种防御反应。一定程度的发热能增强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功能,促进淋巴细胞的转化,有利于抗体的形成,并能增强肝脏的解毒功能,这些防御反应均有利于机体消除各种致病因素。在许多急性传染病时,一定程度的发热,常表示机体反应能力良好。若感染严重而发热不明显者,则表示机体的反应能力不良,预后差。但体温过高或持续高热,对机体是不利的,因为发热过高或过久,可使能量物质和维生素消耗过多,引起代谢紊乱和组织、器官功能障碍,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可引起严重的后果。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对发热应采取积极、慎重的处理原则,首先要寻找发热的原因,针对发热的病因进行治疗;对非高热或尚未查明发热原因的患者,不要盲目退热;对于发热过高或持久的患者,适当退热则是必要的。
如发热持续不退,就需要到医院就诊,行相关检查确定发热原因,检验项目可以选择血常规,尿常规,血沉,血钾、钠、氯化物检查,肝、肾功能,CO2结合力测定,血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血肥达反应,外斐反应,血涂片找疟原虫,脑脊液常规、生化及培养等。
(附)常见发热检验结果判定:
1、白细胞(WBC)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白分比明显增高,提示各种原因引起的化脓性感染。
2、白细胞总数增高或偏低,提示为某些病毒感染或伤寒病。
3、白细胞分类(DC)检查中发现幼稚细胞,提示可能为白血病。
4、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T)均降低,提示可能为某些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
5、尿常规镜检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较多,尿蛋白增加,提示为泌尿系感染或肾炎、肾结核及肿瘤。
6、血沉增快,提示为急性感染、结核病、肿瘤或结缔组织病。
7、肝功检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麝香草酚浊度试验值增高,提示为有肝脏损害、胆红素值升高、胆道感染。
8、血肥达反应阳性,提示可能为伤寒病。
9、外斐反应阳性,提示可能为斑疹伤寒。
10、血培养及脑脊液培养如培养出致病菌,将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文是肖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0-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