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镜经鼻扩大入路切除侵袭海绵窦的功能性垂体腺瘤
患者郑xx,女,53岁。因“发现面容改变2月余”入院,偶感头痛,无视物模糊。查体:患者肢端肥大面容,双手足粗大。实验室检查:生长激素升高近3倍。术前核磁提示:鞍区占位,肿瘤侵入右侧海绵窦,包绕颈内动脉,大小约2.0*1.3*1.2cm,垂体柄左偏,视交叉未见异常。
术前实验室检查如上
术前垂体MR增强序列
患者鞍区占位诊断明确,肿瘤向右侧海绵窦侵袭,包绕颈内动脉。术前诊断:侵袭性生长激素型垂体腺瘤。手术计划:内镜下经筛窦-翼突-蝶窦-海绵窦入路切除肿瘤。手术目标:1. 全切肿瘤。2. 生长激素降至正常水平,达到内分泌学治愈。
手术过程如下
1、 左侧鼻腔制作带蒂鼻中隔粘膜瓣。NS:骨性鼻中隔。NF:鼻中隔粘膜瓣。IT:下鼻甲。
2、 将鼻中隔粘膜瓣放置于后鼻孔备用。NS:骨性鼻中隔。NF:鼻中隔粘膜瓣。IT:下鼻甲。OS:蝶窦开口。
3、 切除右侧中鼻甲,暴露钩突、筛泡。MT:中鼻甲。IT:下鼻甲。UP:钩突。EB:筛泡。NS:鼻中隔。
4、 去除部分骨性鼻中隔,暴露蝶窦前壁及犁骨。OS:蝶窦开口。ST:上鼻甲。SR:蝶嘴。SPF:蝶腭孔。V:犁骨。NF:鼻中隔粘膜瓣。
5、 打开后组筛窦,暴露视神经隆起,颈内动脉隆起,视神经-颈内动脉外侧隐窝,眶纸板。OCP:视神经隆起。ICAP:颈内动脉隆起。LOCR:视神经-颈内动脉外侧隐窝。LP:眶纸板。
6、 磨除腭骨蝶突及翼突根部,充分暴露鞍旁区域及蝶窦外侧隐窝。SPPB:腭骨蝶突。OCP:视神经隆起。ICAP:颈内动脉隆起。LOCR:视神经-颈内动脉外侧隐窝。LP:眶纸板。SF:鞍底。
7、 暴露鞍底及鞍旁海绵窦前方骨质。OCP:视神经隆起。ICAP:颈内动脉隆起。LOCR:视神经-颈内动脉外侧隐窝。SF:鞍底。LP:眶纸板。C:斜坡。
8、 暴露鞍底、右侧鞍旁和斜坡旁海绵窦前壁硬膜。AWCS:海绵窦前壁。SF:鞍底硬膜。OCP:视神经隆起。LOCR:视神经-颈内动脉外侧隐窝。PR:近环。DR:远环。LP:眶纸板。C:斜坡。黄色虚线: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及斜坡旁段投影。
9、 分块切除鞍内部分肿瘤,正常垂体位于左侧。T:肿瘤组织。PG:正常垂体。
10、 双吸引器技术切除鞍内各个角落肿瘤,确保无残留,肿瘤切除后可见右侧海绵窦内侧壁以及鞍背前方硬膜。AWCS:海绵窦前壁。MWCS:海绵窦内侧壁。DS:鞍背。
11、 鞍内肿瘤切除满意后,打开海绵窦前壁,切除位于颈内动脉前下间隙窦内肿瘤。AWCS:海绵窦前壁。T:肿瘤组织。PG:正常垂体。
12、 继续向外侧打开海绵窦前壁至外侧壁,切除颈内动脉外侧间隙窦内肿瘤。全切肿瘤后,可见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短垂直段,后曲,水平段,前曲)位于术野中央,窦内分支(垂体下动脉、下外侧干)以及窦外侧壁颅神经保护良好。ICA:颈内动脉。PG:正常垂体。LWCS:海绵窦外侧壁。ST:交感干。III:动眼神经。*肿瘤切除后的空蝶鞍。
13、 人工硬膜-止血纱-带蒂鼻中隔粘膜瓣多层修补鞍底及鞍旁区域。NF:鼻中隔粘膜瓣。
患者术后神清,精神可,鼻腔渗出不多,体温、尿量均在正常范围。
术后第一天复查垂体激素,生长激素恢复正常水平。术后游离T3稍低,口服优甲乐对症。
术后第三天复查垂体MR提示肿瘤全切,垂体柄及正常垂体保留完好。(a: 垂体柄; b: 正常垂体)
术后病理:垂体腺瘤(生长激素型)。
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未出现发热、尿崩、脑脊液漏等并发症,术后第五天痊愈出院。
本文是王慧博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