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郭扬波 人已读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临床心理科
广州心理卫生协会
郭扬波
进来新冠肺炎疫情似有出现拐点的迹象,但权威专家还没有最后定论,大家还需耐心等待。同时切不可松懈,该隔离的一定要坚决按规定执行。但隔离时间长,难免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对这些问题应该引起重视,对被隔离者 予以心理援助,帮助他们度过这段困难时光。如果因这些问题导致被隔离者不依从规定,影响疫情防控,损失就太大了。
我院心理救援队(广州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接到一些这方面的求助要求,其中广州某地一位被隔离人士(以下简称M),因看到同行的其他人已解除隔离,自己被要求还需要隔离观察,情绪非常焦虑,难以控制,紧急要求我中心予以干预支持。经我中心心理救援队队长周亮教授亲自处理后,取得明显效果。这个干预技术本身并不很复杂,但是干预过程必须用外语进行,用非母语去表达交流真诚共情接纳等情感要素, 体现支持关怀,其难度就不小了。所以,这里必须为周亮教授点个赞!M这种情况不在少数,对其心理干预的方法也较多,我院同仁也制作了十个干预技术视频,大家可以参考。我这里想说一些基本原则,违反这些原则,任何技术效果都会大打折扣,甚至起反效果。第一是真诚的态度,就是我们常说的讲真话,至少不讲假话,或自己都没把握的话。前几天某权威人士在访谈时讲疫情将很快结束,希望以此安慰人群,这就不是心理专业语言,而是大妈安慰人,说的内容不是自己专业,自己也没把握,企图安慰来访者。如果来访者问,你怎么知道?如果没有很快结束怎么说?助人者无法让来访者信服,来访者不再信任助人者,干预就会失败。所以不能说假话,过头话。第二个原则是接纳,有些助人者总喜欢给建议,告诉来访者如何规律作息,如何给自己找事干,如何戴口罩洗手就安全,这些都属于健康教育的内容。可以与来访者讲这些,但要适可而止,因为一般来说来访者资讯不会比你差多少,你说的他可能会说我都知道,但我还是焦虑,干预又无法进行下去了。我们应该注意来访者之所以求助心理专业人员,一般都是因为心理问题,主要不是这些健康常识问题。所以我们不能将来访者的问题想得太简单,认为简单给几个建议就应该解决问题。即使暂时没有妥善的解决方法,也老老实实承认,继续陪伴来访者,切忌以一些权威科学的名义建议压服来访者,这就是一种接纳的态度 。如果违背这个原则,采取压服的做法,就会口服心不服,适得其反。 最后就是共情,也就是理解来访者的感受和想法,这是干预技术的主要内容,能正确理解,就可能取得较大效果。其中来访者的想法,称为认知,这是决定来访者情绪的关键因素。如果来访者存在与事件实际情况不相称的焦虑恐惧抑郁情绪,那么他一般都有相应的歪曲认知,寻找并矫正歪曲认知是干预中非常重要的内容。M看到其他隔离者可以解除隔离,而自己还要隔离,M可能会产生这些想法:天啊,我比他们都严重!我还不能回去,会耽误大事,后果太严重了! 我还要孤独这么长时间,我简直无法独自面对,我会受不了的!这些想法会使患者产生焦虑恐惧甚至抑郁情绪。患者这些想法属于认知歪曲中的任意推断,灾难化,放大缩小。可以通过认知治疗技术改变来访者的歪曲认知,使来访者形成新的认知,我虽然还需隔离,并不是病情严重,只是潜伏期还没有完全结束,虽然耽误了事情,但也不是灾难,隔离虽然难受,但也是可以应对的。如果实现了这些认知改变,其情绪问题是可以缓解的。但是否达到完全没有不良情绪,一般是不可能的,毕竟这不是一件愉快或正常的事,心理干预目的是减轻过度的不良情绪。
应该注意的是,如果来访者处于几乎失控的心理危机状态,首先要做的是提供安全稳定的环境条件,可以用一些心理稳定技术(见我院的小视频),稍稳定后再做认知矫正。某些心理危机状态还需精神科药物治疗。
本文是郭扬波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