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七年的穿梭:从SARS到SARI ——记“非典”往事与新冠肺炎思考(下)
2007年 美国学习
2007年,非典的阴霾逐渐淡去,我扎根临床已12年。不满足于临床工作的我更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非典后我一直对肺损伤非常感兴趣,对机械通气治疗的局限性也非常无奈,我迫切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去解决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呼吸困难。
于是,机缘巧合下我申请到了全美排名第一的梅奥医学中心呼吸与重症科进行肺损伤的研究工作。我发现,真正进入到严重的肺损伤阶段,机械通气能够发挥的作用也有限,合适的保护性的通气策略与预防为主的思路非常重要。关键时刻,还是我们中医治未病的思路起到了高屋建瓴的指导作用。据此,我以ARDS的预防为主题在AJRCCM(呼吸专科影响因子最高的一本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介绍当时梅奥对于肺损伤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很好的引用率。在此期间,我更加深刻体会到激素使用的双刃剑效应,若是用得艺术,抓住了好时机,就会救人于无形,如果长期大量使用,不计疗程,就会带来严重的副作用。激素使用迄今仍缺少足够的临床证据,更多地还是基于医生的判断。
2年后,在美国工作期间,2009新型H1N1来了,发源于墨西哥的H1N1很快传播到美国,有些新型的流感病毒感染了美国当地人,很多年轻人出现肺损伤,需要机械通气。由于美国大部分地区地广人稀,公共交通不太发达,防控与我们国家相比容易。另外由于医疗体系相对成熟,在每一个隔离病房,都非常清晰地标识防护级别,应该配备的防护装备等级。我当时也承担了病房的针灸研究工作,就根据这些标识做相应的防护,很有秩序。美国对于疫情防控比较成熟,流程和体系建设也比较完善成熟。
2020.01.25 煎熬与出征
今年的年三十,相信是整个医疗行业有史以来最煎熬的除夕。
几乎辗转反侧熬到天亮之后,我一早到了医院,听从医院部署,送我们第一批医疗队出发驰援武汉。
当年冲在前线的我,如今已过不惑之年,配合医院承担整个科室防疫工作的部署安排,并负责观察本院几名密切接触者的临床情况变化,根据情况随时签署转诊证明等。中午,亲眼目送我的战友我的兄弟踏上了去武汉的路程,当时也没说啥,就是一个承诺:如果你倒了我肯定过去救你“。全院为他们备足了物资,唯愿此行顺利!
2020.01.27 斗志昂扬
迄今为止,国家已派出两批次共2500余人的医疗救治队驰援武汉。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目睹社会在经历了不以为然,疫情升级并明确人传人之后的恐慌,封城、封路后社会秩序的重建,物资救援通路建立的今天,处于本命年的我,在不停歇配合医院与科室紧张部署疫情防控措施的间隙,不断被涌现的记忆淹没。
17年前的我无意间卷入了抗击非典狂潮,当年的经历与后来的不间断学习给17年后的我力量与反思。
2020.01.27 医生的思考
SARS,新冠肺炎,成为深刻影响我们国家秩序的病毒性肺炎,在人类与传染病斗争的历史长河中,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病毒和任何一个生命体一样,一切是为了生存,为了更好的生存。所以,从演变规律来讲,病毒的变异更倾向于毒力降低,传播性增强。和SARS一样,同属冠状病毒,2019-nCoV,也就是新冠肺炎的元凶,呈现了符合规律的新特点。
虽然现在数据尚未完备,据估计此次肺炎死亡率大概率比SARS低,SARS的死亡率是10%左右。而重症肺炎死亡率大概是30%-60%,急性心梗的死亡率大概在百分之十几的样子,重症急性胰腺炎死亡率50%左右。相比于这些临床较严重的情况,新冠肺炎的死亡率真的是非常低的,死亡患者更多的合并了长期慢性基础疾病,也就是说,如果不是新冠肺炎,这段时间如果得了流感诱发的肺炎或严重的细菌性肺炎,这些老年病人一样会很难度过这个关卡。
历经非典,面对新冠肺炎,我从一名呼吸科医生的视角,坚定地相信新疫情可防可控的。恐慌不必有,重视必须有。我们国家人口密度大,赶上春运,防疫工作压力很大,但实际上,如临天敌到大可不必,我们每一天都面临病源微生物的侵袭,比如历史悠久的流感、结核。最终我们人类与自然的气候环境、微生物和谐共生,也就是我们中医讲的天人相应。北京经历过非典的疼痛,整个社会和医疗机构,都具备即刻反应速度和防护能力,紧凑地根据上级领导指示逐步完备了防疫措施。随着政府的政策出台,全民参与防控,秩序的迅速建立,我们一定会迎来疫情消退的那一天!
我们怎么做
关于防护,各种官方媒介进行了大力宣传,大家也可以去网上找广东科技出版社发行的一本叫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护》的小册子,是公开的资源,建议全家人一起学习一下。我也就不一一赘述了。
估计经此一“疫”,我们全民都学会了“内外夹弓大力腕”这种七步洗手法,其实非常建议这成为常规防护办法,尤其每年冬春季节流感肆虐的季节。
另外,建议家中可以准备一个血氧夹子充实到家庭医药箱里,如果轻度的发热,没有呼吸困难,血氧97%、98%甚至更高,那就完全不需要急着去医院,居家隔离非常重要,最大限度减少被交叉感染的风险。如果自己感觉喘憋,但是血氧仍有96%以上,仍建议家中隔离,密切观察。如果合并了基础病,发热,喘憋,血氧降到了93%以下,那就要去医院了。中医药对于初期的上呼吸道感染非常有效,值此特殊时期,如果大家有问题,随时在好大夫上咨询我,我一定会尽力解答,给大家中药处方,促进恢复。
备注:图中那个黄色的就是血氧夹子,可以很方便的测出心率与血氧。
后记:
截至发稿时,看到童朝晖前辈的前线回传,他大概介绍了金银潭医院重症治疗的一些情况,呼吁重点防控轻症隐性感染者。我深感赞同,认为我们中医药防控的重点应该放在社区,放在轻症患者及普通人群的预防。特殊时刻,线上问诊发挥了极大作用。
附《中国新闻周刊》童朝晖采访报道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QwFBy0T4Btd1qN22WCBn5A
本文是李光熙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