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巧慧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银屑病要忌口、不是禁口

发表者:王巧慧 人已读

发物:是指富于营养或有刺激性特别容易诱发某些疾病(尤其是旧病宿疾)或加重已发疾病的食物。发物禁忌在饮食养生和饮食治疗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皮肤科医生和皮肤病患者看来,发什么是最唯恐避之不及的呢?

答案:发物

在皮肤科门诊中,几乎每个患者结束问诊的时候,都会很认真地问一句:“医生,我在饮食上有什么注意?哪些东西不能吃?”更有细心的,会把餐桌上常见的菜,点兵点将一样都点了问一遍,以确保不要吃到发物,导致病情不愈或加重。

在通常情况下发物也是食物,适量食用对大多数人不会产生副作用或引起不适,只是对某些特殊体质以及与其相关的某些疾病才会诱使发病。

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发物,到底什么是发物?皮肤病和发物到底有着怎样的关联?

发物的分类

食用菌类:蘑菇、木耳,香菇等

鱼虾海鲜:鱿鱼,带鱼,黄鱼,蚌肉,螃蟹等

辛辣调料:辣椒,花椒,葱蒜等

蔬菜类:竹笋,香菜,菠菜等

水果类:桃,芒果,草莓,杨梅等

家禽类:牛羊狗肉等

发物的作用机制

1.食物含有异种蛋白是常见过敏原,易引起过敏反应性疾病的迁延或复发。

2.刺激性较强的食物,如酒类、葱蒜等能扩张血管,使皮肤发红,对炎性感染病灶有刺激,易致炎症扩散。

3.动物性食品中还有某些类固醇激素,诱使人体正常机能发生代谢紊乱。

皮肤病中发物的注意事项

并不是所有的皮肤病都需要完全忌口,一般来说,只有过敏性疾病和皮肤油脂异常相关疾病,如湿疹、痘痘(痤疮)患者才需要注意饮食。

1.过敏性疾病,常见如荨麻疹、湿疹、神经性皮炎、瘙痒症等,需要避免酒精、辣椒、大蒜、醋等刺激性食物及海鲜类食物的摄入。

2.皮脂腺异常相关的疾病如痤疮、酒糟鼻、脂溢性皮炎等,需要控制脂类及糖类的摄入。

3.对于一些病因非常明确的疾病,如真菌感染引起的体股癣,夏天虫咬的丘疹性荨麻疹,免疫机制等综合因素引起的银屑病、白癜风,病毒感染引起的带状疱疹等,并没有严格规定哪些必须忌口的。

关于银屑病的忌口

那么,银屑病患者应不应该忌口?又应当怎么忌口?银屑病患者在没有明确食物过敏的情况下,不应当严格忌口,如果过分盲目的限制饮食,这样有可能不利于均衡机体的营养需要,甚至有害于病情的康复,特别对儿童银屑病患者更有诸多不利。所以长期以来医务工作者都会告知患者没有必要严格禁忌食物摄取,在红皮病型等重症银屑病时还会要求多食易消化、高蛋白饮食,这在临床工作中已基本达成共识。但是,需注意的是,对于已经明确会导致机体严重过敏或严重加重银屑病的食物仍应注意回避。建议患者每日都应进食优质蛋白食物,如鸡蛋、牛奶、瘦猪肉、淡水鱼等。

另外,还应该多吃粗粮, 这些食物中富含多种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且有利于降血脂,减少代谢综合征的发生。蔬菜水果方面,建议常吃碱性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如白菜、空心菜、萝卜、苹果、香蕉等,不仅为人体补充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和矿物质, 而且还可起到辅助治疗作用。银屑病表皮过度增生和脱屑,有可能会造成锌的大量丢失,体内锌含量的下降,与病程长短、病情轻重有关。建议多食:牡蛎、猪肝、猪肾、瘦肉、木耳、蘑菇、核桃仁、松子仁、榛子、花生仁、葵花子仁、芝麻等。这些都是含锌丰富的食材。但有些蔬菜则需尽量少食, 如生姜、芫荽、大头菜、香椿、韭菜、尖椒、洋葱等。

一般来讲,医生给出的建议会是一个共性的规律性的结果,而具体到每个患者,会因为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不能说“别人有这个病吃了什么什么没事,那我也没事”,这是不一定的。一般而言,对于银屑病患者,“牛羊肉,海鲜,虾蟹、榴莲、芒果等”这些是最常见的导致疾病加重的食物,然而,也有一些患者不在此列。第二点就是进食量的问题,有些患者可能吃一点没问题,吃多了就发了。因而,要忌口需要从观察每个人自身对食物的敏感性开始,只需要避开自己进食后有问题的食物就可以了,而不是盲目忌口。很多患者就诊时很沮丧地说“得了这个病,吃饭是最痛苦的,家里人也不知道买什么菜,每天吃能吃点青菜瘦肉排骨,其余一点不沾”,其实像这样盲目忌口也是不必要的,我们只需要避开某些特殊的食物就可以了,不需要一网打尽,这样既不利于营养均衡,也不利于皮疹修复。

目前没有一定能根治银屑病的方法。但是,银屑病有可能通过自愈或者治疗的方法,达到很好的控制,甚至长时间不反复;这时,可以轻声地说一句:“再见了,牛皮癣君”,或者愿意欣喜地喊一句:“啊,去根了!”,也是可以的。但如果在感染、劳累、精神情绪等诱因下,银屑病再次反复了,也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仍然能轻声地说一句:“哦,牛皮癣君,你又来了,谢谢你提醒我要更加注意生活方式,如果需要,我可以再次进行治疗”,希望很快就能再说:“再见了,牛皮癣君”!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9-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