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垂体ACTH疑似腺瘤患者获得治愈
近期,本医疗组垂体瘤治疗再创佳绩,成功治愈一名ACTH微腺瘤(疑似,0.3cm)患者。垂体AC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经常以隐匿著称,磁共振上可能看不见病灶,或仅有疑似病灶,只要很少很少的细胞异常增殖就会引起人体的高皮质醇血症,进而引发全身性的代谢综合征:脸圆、身体圆、肢体纤细、多血质面容、皮肤痤疮紫纹、高血压、高血糖等等。在潜移默化中缩短患者的预期寿命。
本例病人中年男性,历经二三十年的生活奔波,本是稍许安逸的年纪,不想2年前开始腹围增大,四肢变细,脸越来越圆(正面不容易看见耳朵,侧面不容易看见鼻子),伴有明显乏力,以及常规药物不易控制的高血压,在各家医院就诊中逐渐地浮现出病情真容——库欣综合征、垂体微腺瘤可疑。今年6月起在本院内分泌科住院两次,历经数周,完善了各项确诊试验(小、大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岩下窦采血激素比),确认高ACTH、高皮质醇的源头正是脑垂体瘤。
但病灶具体位于垂体的什么位置,就需要外科医生来甄别、探查了。患者于9月下旬转入神经外科,预备施行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径路垂体瘤切除术。中国脑垂体基金主席、神经外科副主任吴哲褒教授在手术前详细地了解病情,增强磁共振显示(图一)患者的蝶窦呈鞍前型,手术定位难度增加;垂体左侧翼仅有微小的不到3mm的可疑延迟强化灶,或许是此处引起了ACTH的异常升高,但也有可能不是;考虑到ACTH腺瘤细胞的隐匿性,垂体右侧翼的微小饱满也不能忽视。同时,岩下窦采血检查的结果提示左侧中枢优势,但据以往的文献结果,岩下窦采血的偏侧准确率仅在75%左右。
“不放过任何可能的功能性微腺瘤,同时尽可能地保护正常垂体的功能”,这是手术的主旨原则。然而细细推敲起来,在手术当时,前后两句话往往会让手术医师陷入两难的抉择。必须非常小心,算无遗策。在本组6月份的病历报道中,曾展示过一例双侧微腺瘤的垂体库欣病病例。在本次手术中,患者的左侧翼微腺瘤很快被发现,并得到切除。但吴教授并不掉以轻心,继续对垂体右翼进行了小心翼翼的探查,直至确认右翼是正常的垂体组织,才确定保留,进行后续鞍底重建的操作。(短视频略)
术后第一天,血皮质醇的结果出来,降到了5 ug/dl以下(3.03 ug/dl);再之后,24小时尿皮质醇也只有36.36 ug ——患者的库欣病获得了宝贵的缓解,皆大欢喜(图二)。
详尽诊断,谨慎决策,思路清晰,小心探查,这是功能性垂体腺瘤手术治疗的经验之谈。手术普通吗?普通的;手术困难吗?也是困难的。
总结起来,对于顽固性高血压、“向心性”肥胖(身体圆胖、手脚细瘦)、乏力症状要有一定警惕;库欣病、垂体ACTH腺瘤诊断较为复杂,需经过内分泌科住院确诊;ACTH腺瘤影像上常有隐匿,甚至完全不可见,术后内分泌缓解需要较为丰富的手术经验。
本文是吴哲褒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