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红平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尘螨过敏的孩子需要脱敏吗?-十问十答

发表者:唐红平 人已读

随着社会生活的现代化,人们室内居住环境也不断改变,尘螨是室内主要的过敏原,由其引起的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特别是家中的宝宝,总逃不过尘螨的危害,出现了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皮炎和荨麻疹等疾病。孩子反复咳嗽、流涕、打喷嚏,令家长苦恼不已。

那么关于这小小的尘螨,你又了解多少呢?

1. 居室中常见的尘螨有哪些?

居室内最常见的螨类是粉尘螨和户尘螨。尘螨以人或动物脱落的皮屑、指甲和毛发为主食,引起过敏的物质主要来自于尘螨的排泄物(粪便)和脱落的皮壳。

2.尘螨喜欢居住在哪里?

尘螨喜欢阴暗、潮湿、温暖的环境。在家中喜好生长于家具、生活用品(尤其在床褥、枕头、地毯、衣服、毛绒玩具)和储藏物(如粮食、事物)中,夏末秋初时节繁殖最盛,在空调房间可全年繁殖[1]。

3.如何确定孩子是否尘螨过敏呢?

尘螨过敏首先有尘螨接触史和出现反复喷嚏、流涕、喘息、皮疹、瘙痒等临床症状,再结合尘螨过敏原测试确诊[2]。临床上常见尘螨过敏原测试包括抽血检测尘螨特异性IgE或皮肤点刺试验。

4.什么是尘螨治疗最有效的方法?

特异性免疫治疗即脱敏治疗,是唯一可以改变过敏性疾病自然进程的治疗方法。WHO在关于过敏免疫治疗的指导文章中指出,针对过敏性疾病患儿,推荐“四位一体”最佳治疗方案,包括患者教育、避免接触变应原、适当的对症治疗以及采用标准化特异性免疫治疗[3]

脱敏治疗是对由尘螨引起的过敏性鼻炎、哮喘、特异性皮炎、过敏性结膜炎等过敏性疾病,通过血液检测或皮肤试验明确过敏原,将尘螨提取物在一定间隔时间从低剂量到高剂量、低浓度到高浓度让患儿反复接触,使机体产生免疫耐受,当再次接触时过敏症状明显减轻或不再产生过敏症状。

5.哪些孩子需要进行尘螨脱敏治疗呢?

适合的情况:①经过敏原检测为单一尘螨过敏、或尘螨为主要过敏原,患儿的症状与接触尘螨关系密切且无法避免接触者;

②症状持续时间长、有加重趋势;

③过敏性鼻炎出现哮喘症状;

④药物治疗或中等量以上的吸入类激素仍未控制症状;⑤药物治疗引起不良反应。

不适合的情况:免疫缺陷性疾病、恶性肿瘤、严重心理障碍、药物治疗未能控制的严重哮喘[4]。

也就是说,不是所有的尘螨阳性的孩子都需要脱敏治疗,只有确定为单一尘螨过敏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过敏性疾病,符合上述适合情况,才行脱敏治疗。

6.脱敏治疗的类型有哪些呢?

脱敏治疗类型主要包括皮下注射法(皮下免疫治疗)和舌下含服法(舌下免疫治疗)。皮下免疫治疗推荐年龄为5岁以上,舌下免疫治疗推荐年龄为4岁以上。

7.治疗需要多长时间?

推荐免疫疗程为3-5年,舌下免疫治疗建议连续进行2-3年。疗程越长,疗效越巩固。免疫治疗起效时间比较慢(3-6个月),免疫起效前过敏症状需对症药物来控制,免疫治疗结束后临床疗效仍然可以持续有效[5]。

8.脱敏治疗安全嘛?

脱敏治疗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注射的是由尘螨提纯的蛋白成分,没有普通药物的副作用,不影响生长发育和智力发育。

9.脱敏治疗中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

脱敏治疗中可能会诱发过敏反应发作,局部反应会出现注射部位红肿、刺痛、瘙痒等,全身反应会出现荨麻疹杨症状、血管性水肿,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注射完后应留在医院观察30分钟以上,必要时延长至1-2小时,出现以上症状需在专科门诊由专业医护人员进行对症处理。

10.脱敏治疗的注意事项?

注射当天不洗热水澡、局部不能热敷、不能剧烈运动,发热、咳喘等症状急性发作时需暂时停药,出现其他感染、肿瘤、免疫系统疾病时需终止脱敏。

作者:唐红平 刘娴

参考文献

[1] 李远波,殷勇.防尘螨措施及其在儿童哮喘中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9,25(13):2515-2519+2524.

[2] 孙劲旅.尘螨过敏的诊断和治疗[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2,32(02):92-94.

[3] Bousquet J, Lockey R, Malling H J,et al.Allergen immunotherapy: therapeutic vaccines for allergic diseases.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merican academy of Allergy, Asthma and Immunology[J].Ann Allergy Asthma Immunol,1998,81(5):401-405.

[4] 赖荷.小儿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的诊断及免疫治疗[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24(11):836-840.

[5] Nelson HS.Immunotherapy for house-dust mite allergy[J].Allergy Asthma Proc, 2018,39(4):264-272.


本文是唐红平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9-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