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关海兰 人已读
曾经听一位妈妈描述过,生孩子是她这辈子经历最痛苦的一次,最后实在受不了那种撕心裂肺的疼而最终选择了剖宫产。
大多数妈妈若非不得已,都会愿意选择顺产。顺产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自然分娩,是指胎儿通过阴道娩出的过程,是人类有史以来,适应时间最长的分娩方式。用科学的眼光来看,顺产对于妈妈还是宝宝来说,都有很大益处,在这里我们就先不详细展开。
我们要分享的是,孕妈妈要怎样才能增加顺产的概率,把身体的损伤降到最低?
科学控制体重
肥胖的孕妈们剖宫产的几率大大提高,这是因为肥胖给顺产带来难度,很多医生都建议过度肥胖的准妈妈实行剖宫产。因此,孕妈妈需要在孕期控制体重,保持在正常的体重范围内。保持均衡饮食,饮食中应该包含四类食物,那就是水果蔬菜、蛋白质、牛奶和谷物。对于高热量高油脂的食物要say no或少吃。
保持适度运动
适度的运动对于顺产有很大的帮助。孕期不能懒惰,要经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有氧运动,比如孕期瑜伽、散步、游泳等等。孕妇瑜伽还可以降低早产几率,减少紧急剖产的可能。一些动作幅度太大的激烈运动如滑雪、冲浪等要避免。
休息要充足
顺产是一项体力活,如果没有充足的精力是很难完成这个艰巨的过程。因此,孕妈在预产期的时候要休息足够,每天睡够8个小时,中午可以适当午休,避免做一些消耗体力的活动。
分娩前的准备工作
找专业的助产士。
助产士是在正式助产学校学习或具有同等能力,能独立接生和护理产妇的护士。助产士有更娴熟的技能来引导产妇进行阴道分娩,不采取剖宫产等没有必要的干预。选择助产士,要找具有执业资格的才有保障。
寻求导乐帮助。
很多人并不明白导乐是什么,其实,导乐不是专业医疗人员,他们负责陪护产妇到医院或分娩中心,并在整个分娩过程中为产妇提供额外帮助。导乐的指导和帮助有助于减少并发症,降低剖宫产几率,让产程更加顺利。
参加顺产培训班。
参加顺产班学习如何避免剖宫产。顺产班注重学习呼吸技巧,和在无止痛药或干预的情况下完成顺产。在顺产班,你可以学会通过调整体位和呼吸来减轻疼痛,从而减少对剖宫产等医疗干预的需要。
表达自己想要的顺产意愿。
分娩计划中可以写跟你的助产医生表明自己想要顺产意愿,他们会根据你的医院帮助你完成顺产,在分娩之前会教授你一些顺产的准备知识。此外,也要跟你陪产的家人表达清楚你要顺产的意愿。
分娩时的准备工作
别太早去医院。
有些准妈妈在分娩晚期早早就准备好入院手续,打算进去住一段时间,其实不好。这样会让孕妇太早接触了分娩的情况对自己产生干扰。建议准妈妈等到预产期的3天左右去医院待产。
别滥用无痛分娩。
很多人害怕顺产的痛,要求无痛分娩。但是无痛分娩需要腰麻,如果麻醉不当会导致胎儿娩出发生困难。因此,你先要询问医生是否可以采取无痛分娩,如果身体耐受的话就没问题,如果中间出现问题,医生会让你由顺转剖,这个对于孕妈的伤害更大,所以要谨慎使用无痛分娩。
学习胎位不正纠正法。
臀位胎儿是指胎儿在子宫内的位置为臀足先露,如果不及时调整位置则容易难产。因此,如果胎儿在约36周时出现臀位,孕妈不要着急,先胎位不正纠正法,在助产士或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手推法调整胎位,当胎位转正时,便可以顺产了。
学习拉玛泽呼吸方法。
顺产时如果能采取拉玛泽呼吸法可以减轻产痛,加快产程。顺产—产程时以深呼吸为主,千万不要屏气,避免呼吸急促,不要提前用力;顺产第二产程呼吸配合用力,及时放松调整,胎儿分娩前不宜用力过度。
自我暗示法。
即将临盆的时候,告诉自己,不要紧张,不要紧张!保持对顺产的信心,这种自我暗示法对于顺产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丈夫的爱心鼓励老公的陪护作用不言而喻,如果有条件的话,让老公陪护吧。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妻子信心和力量,当妻子宫缩时,陪伴在她们身边,给予鼓励、按摩。分娩的过程中,要耐心守候,当宝宝出生时,准爸爸一定要去安慰一下妻子,抱抱宝宝,这也是对妻子最大的帮助。
顺产小贴士
1、女人生孩子实在是非常痛,难于形容,一般宫缩来临都会忍不住使劲用力,但切记不要用力,配合呼吸减痛法,根据宫缩的强弱情况呼吸,放松,不要到处乱抓命令使劲。第一过程如果用力,不仅会使宫口开的速度变慢,自己还有精疲力尽。
2、一定要好好吃东西,生孩子是件体力活,而且时间较长,有的甚至一两天,所以一定要好好吃,如果不吃就坚持不到最后,最后没有力气生,那就白费劲了。
3、不要大喊大叫,在生产过程中,不像电视里演的一样,乱叫,其实乱叫不仅会浪费体力而且可能会导致肚子胀气不舒服,生产后肚子还胀气难受。
4、生孩子的时候如果破水了就要用成人纸尿裤了,就不能上厕所尿尿,只能躺床上解决所有问题,这个时候就一定要放松自然的尿在纸尿裤上,不然就需要导尿管协助了,增加尿道感染的风险。
5、生孩子之前一定要好好地洗个澡洗个头,因为生孩子后你很累不可能马上洗,身上那是相当的脏啊。很多妈妈的经历也是好几天没洗澡。
来源:顺德爱博恩妇产医院公众号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19-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