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明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中国手汗症微创治疗专家共识

发表者:朱晓明 人已读

胸腔镜下行胸交感神经切断术(endoscopic thoracic sympathicotomy,ETS)是治疗手汗症惟一有效的微创方法。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和年轻人对生活质量的高要求,要求手术的患者日益增多。ETS手术效果良好,施行手术的单位也积累了较多经验。

对于手汗症微创治疗中的许多问题仍然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如手术适应证、胸交感神经干切断水平及其术式、术后代偿性多汗的防治以及术后随访等均亟待进一步的研究、总结和提高。

针对这些问题,根据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胸腔镜外科学组的倡议,于2009年3月成立了「中国手汗症微创治疗协作组」,并在福州召开首届专题研讨会。

手术适应证与禁忌证

已明确诊断的中度(出汗时湿透一条手帕)、重度(出汗时手掌呈滴珠状)的手汗症病例是手术适应证,轻度病例则不必考虑手术。推荐12-50岁为ETS手术的最佳年龄。12岁以下儿童不建议接受此项手术,待到上中学年龄以后,病人及家属确定严重影响学习生活,要求治疗者再行考虑。50岁以上病人可能因主动脉硬化扩张甚至弯曲覆盖交感神经干导致术中寻找困难。

术前应排除甲状腺机能亢进症或结核等疾病;患者及家属应该具有强烈手术愿望;建议不同期施行两种手术,如附加肺大疱或肺结节切除等;对于严重心动过缓、胸膜粘连、胸膜肥厚和既往胸腔手术视为手术禁忌;神经质者最好不施行手术。

交感神经切断后,同侧掌温一般会上升。故掌温变化可以作为神经切断与否的一个参考指标。个别患者术毕拔管后可能出现一过性呼吸不畅,可在复苏室吸氧观察。返冋病房后须做心电及血氧饱和度等监护至次日。术后当晚或第1天复查X线胸片,如肺复张良好,无液气胸表现一般即可出院。

手术并发症及防治

尽管ETS是典型的微创手术,但其同样也会发生并发症。常见的并发症有以下几点。

一过性手掌多汗

一过性多汗多发生于术后1周内,表现为无任何诱因手掌多汗症状「复发」,与术前相似甚至更严重,出现时间不分白昼,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不定,一日可反复发作数次,数天后即自愈。其发生机制未明,可能是汗腺去交感神经支配后,残存的神经递质释放,或效应器在1周内出现「敏感化」或「反跳」而引起汗腺过度分泌。

代偿性多汗现象

代偿性多汗一般被称为术后副作用(side effect),是上胸段交感神经切断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机制不明。目前研究己证实,减少交感神经切断范围或降低切断节段可以减少这一副作用。T4切断术是迄今认为最少出现代偿性多汗的术式。代偿性多汗主要表现为术后没有去交感神经支配的部位,如胸部、腹部、背部、臀部、大腿及小腿出汗比术前明显增加,头面部和足部不会出现代偿性多汗。其诱因主要是高温或活动后,有时静息状态下也可能出现。发生率报道差异很大,可在10%-80%,大约3%-5%病人与情绪激动或精神紧张有关。

代偿性多汗的参考标准

轻度

出汗量少,汗液不成滴,不流淌,不产生明显不适感或轻度不适,患者可以忍受,一日之内不需因出汗而史换衣服

中度

中等量出汗,汗液可汇成滴并流淌,患者有明显不适感,但可以忍受,一日之内不需因出汗而更换衣服

重度

出汗量多,汗液流淌,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工作,患者感觉尴尬,难以耐受,一天内需一次或多次更换衣服

轻度者一般不引起不适症状;中度病人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适应和心理调整后能够耐受,不影响术后生活质量;但仍有个别病人因此引起不适和生活困扰,这是此项手术术后患者不满意的主要原因。重度代偿性多汗在现有术式的术后病人中很少见,出现时可能会令患者后悔手术。代偿性多汗的发生.机制目前尚未明确。

由于ETS手术技术成熟,迷你美容切口,手术效果显著,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和费用比较经济等原因,故而要求手术治疗的患者越来越多。

术后复发非常少见,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神经走行变异所致,对这种情况可以通过再次施行交感神经手术获得治愈。

关于腋汗和脚汗:腋汗和脚汗也足多汗症的一种局部表现。施行ETS后确实有一部分患者腋汗和脚汗也消失或减轻,但也有患者未缓解甚至加剧,这点也要加以说明。

关于狐臭:是腋窝大汗腺过度发育产生的一种异常发臭的体液,尽管ETS后可能使汗液减少,但不能根治。

关于头汗症:手术必须切断T2才能有效,但是术后可能会发生严重的代偿性多汗。

关于面红症(社交恐怖症):临床主要表现为某种情景下,患者因为害羞、胆怯、不安,而出现脸红和出汗等现象。国外有人采用ETS治疗,收到一定疗效,但这种情况属精神心理疾患,应以心理治疗为主,手术应慎重选择。

文章摘自:《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9-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