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翔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耳鸣、听力下降、面瘫、头晕、头痛、走路不稳...当心颅内听神经瘤作祟

发表者:黄翔 人已读

耳鸣、听力下降、头晕、头痛,当患者遇到这些症状时,可能想到的是去中医科,五官科,神经内科就诊,但是这些症状的背后可能潜伏着另一个罪魁祸首——颅内听神经瘤

56岁的老王耳鸣五六年了,被当做“肾虚”治疗了几年,耳鸣略有好转后却慢慢出现耳背,听不清别人说话。吃了许多药后还是不见好转。渐渐的,竟然走路也走不稳了,有时走着走着竟感到天旋地转,容易跌倒。到了夜里,还常常感到头晕头痛。后来老王到大医院就诊,在医生的建议下做了脑核磁共振检查。终于真相大白——老王脑子里长了听神经瘤!逐渐长大压迫神经才出现了上述症状。老王瞬间慌乱了,不是一直说我肾虚肾亏吗?怎么得脑瘤了?得了脑瘤我可怎么办才好?

后来老王被转诊到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听神经瘤专病门诊黄翔医生处就诊。黄医生打消了老王的疑虑,告诉他听神经瘤是一种良性肿瘤,因为肿瘤太大了,压迫小脑、脑干,建议手术治疗。老王选择立刻在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听神经瘤治疗团队进行手术治疗。最终在微侵袭神经外科技术的帮助下,老王的肿瘤完全切除,神经功能恢复良好,又过上了健康的生活。

听神经瘤怎么会引起耳鸣、听力下降、面瘫、头晕、头痛、走路不稳这些症状呢?这些看似没有关系的症状怎么就连在一起了呢?

一切都要从听神经这不简单的神经说起。实际上,听神经并不是一根神经,而是由三根神经组成的混合神经。分别是前庭上神经、前庭下神经和耳蜗神经。(什么?竟然这么复杂!)听神经瘤是起源于听神经的肿瘤,肿瘤在诞生之初就开始刺激主管听力的耳蜗神经,出现刺激症状,就是耳鸣。肿瘤逐渐长大,开始压迫耳蜗神经,慢慢就出现了听力下降。前庭神经主管身体的平衡,肿瘤压迫前庭神经就会出现前庭神经功能障碍,患者往往感到头晕目眩,身体失去平衡。听神经和面神经是邻居,肿瘤压迫面神经,引起面瘫症状。肿瘤如果进一步长大,就开始压迫小脑、脑干,患者出现走路不稳的症状。大肿瘤的体积充满颅腔,导致颅内压力增高,引起患者头痛、呕吐(我们称为颅内压增高症状)。

怀疑患上了听神经瘤,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听神经瘤治疗团队是国内最早开展听神经瘤多学科协作治疗的示范团队。团队众多知名专家分别来自神经外科、放射科、康复科、整形外科、放疗科等。黄医生提醒您,听神经瘤起病隐匿,早期症状容易被忽视,待发现时往往已经成为大型肿瘤,耽误早期治疗。对于专业团队来说,听神经瘤的诊断并不困难,主要依据的是患者的临床表现,听力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临床表现:听神经瘤首发症状七成是前庭耳蜗神经的症状,包括头昏、眩晕、单侧耳鸣和耳聋等。其他的首发症状有颅内压增高症状、三叉神经症状、小脑功能障碍、肢体乏力和精神异常。耳鸣多为连续性高调音,类似蝉鸣或汽笛声,可伴听力减退,大多并不严重,一般不影响患者的生活及工作,故易被患者及主管医师忽视;耳聋则比较突出,几乎发生于所有病例中,不少患者是在听电话时才发现一侧耳聋,或伴有其他症状时才发现。华山医院听神经瘤团队统计了近年来治疗的1009例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症状分布(均为大型肿瘤),结果显示:以一侧听力下降(85.8%)、面部感觉异常(48.9%)、共济失调(44.6%)和耳鸣(40.1%)最为多见。

听力检查:主要包括纯音听力检查和语言辨别率测定等,对判断患者听力障碍的严重程度及性质具有较大参考价值。

影像学检查:头部核磁共振检查是发现听神经瘤最理想的方法,可清晰显示肿瘤的大小、位置以及周边血管神经的关系。头部CT检查可以评估肿瘤对颅骨的破坏程度,有利于外科医生进行手术策略的选择。

得了听神经瘤,我应该如何治疗?

听神经瘤是良性肿瘤,治疗原则首选手术治疗,尽可能安全、彻底地切除肿瘤,避免周围组织的损伤。多数学者认为肿瘤全切除后患者可获得根治。目前显微镜结合神经内镜下切除听神经瘤的微侵袭神经外科手术是切除听神经瘤最先进的治疗方法。显微镜和内镜为手术提供了宽阔和清晰的视野,不仅能够将肿瘤斩草除根,还尽可能的保护了颅神经的功能,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随着伽玛刀、射波刀等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技术的临床应用和普及,部分小型神经瘤(直径小于2.5cm)和大型神经瘤术后残留者还可以使用伽玛刀或射波刀治疗,在肿瘤控制和神经功能保留等方面获得满意疗效。因此如患者在年龄较大、有系统性严重疾患或肿瘤巨大、与脑干粘连紧密等情况下,不应强求肿瘤的全切除退而求其次肿瘤次全切除或囊内切除,残余肿瘤用伽玛刀照射。随着显微解剖和显微外科手术技术和方法的不断发展,以及术中神经监护技术的应用神经瘤的手术全切除率和面、听神经的保留率均显著提高因此在选择手术切除还是伽马刀治疗等问题上可以请医疗团队结合患者实际情况综合考虑,谨慎选择,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本文是黄翔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9-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