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靶向药物药疹

随着越来越多的抗肿瘤靶向药物投入使用,此类药疹也日益受到关注。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与其基因靶位及肿瘤的疗效呈正相关,出现的皮肤不良反应大部分不需要停药或减量治疗,有的随着继续治疗可以逐渐消退,或治疗结束后可以恢复,但严重皮肤不良反应需要减少剂量或暂停治疗。
不同类型的靶向药物诱发的皮肤不良反应不尽相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剂(包括吉非替尼、厄洛替尼、西妥昔单抗等),总的皮肤不良反应率为 50%~90%,丘疹样脓疱疹(痤疮样疹、痤疮样毛囊炎、脂溢部位的丘疹脓疱疹)最常见,通常发生在治疗 1~3 周,其他不良反应有甲沟炎、毛发改变(毛发卷曲变软、前额变秃、睫毛生长)、皮肤干燥及瘙痒、黏膜炎等。局限性掌跖角化过度伴轻至中度红斑,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 VEGFR抑制剂最常见的皮肤不良反应,通常发生于靶向药物开始治疗的2~6周。面部水肿 (主要是位于眶周的浅表水肿,可引起流泪、结膜松弛)是伊马替尼药疹的特征性表现。BRAF抑制剂(维罗非尼、达拉非尼)引起的皮肤不良反应最常见为发疹性皮疹、角化性鳞状细胞增生性损害、光敏。靶向于T细胞的抑制性受体如 CTLA-4 (细胞毒 T细胞相关抗原-4)和 PD-l(程序性死亡分子-1)的药物则可诱发白癜风、湿疹等皮肤不良反应。
抗肿瘤靶向治疗药物的药疹由于其特殊性,除诱发严重药物反应外一般无需停药。对红斑伴瘙痒的常见反应可选用1~2种抗组胺类药物,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对脓疱反应可选用抗生素如米诺环素、罗红霉素治疗,外用夫西地酸等抗生素药膏。严重药物反应如药物超敏综合征、Stevens-Johnson 综合征、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需要住院治疗,一般采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静注丙种球蛋白的治疗方法。
本文是杨永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