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谷培栋 人已读
胆囊结石是常见病,在我国患病率呈逐渐升高趋势,目前患病率为10%以上,可引起腹胀、消化不良等消化道症状,严重者诱发胆绞痛,并发胆管感染、梗阻性黄疸、胰腺炎等,且与胆管肿瘤亦密切相关,因此对其治疗需要给予足够重视。
胆囊结石与多种因素有关。胆道感染、胆汁排出减缓、胆固醇代谢失常可促使胆结石的形成。肥胖、妊娠、高脂肪饮食、长期肠外营养、糖尿病、高脂血症、胃切除或胃肠吻合手术后、肝硬化、溶血性贫血、饮食不规律等因素也可引起胆囊结石。
大多数患者无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称为静止性胆囊结石。部分患者的胆囊结石的典型症状为胆绞痛,表现为急性或慢性胆囊炎。
主要临床表现如下:
1.胆绞痛:疼痛位于右上腹或上腹部,呈阵发性,或者持续疼痛阵发性加剧,可向右肩胛部和背部放射,可伴恶心、呕吐。
2.右上腹隐痛
多数病人仅在进食过量、吃高脂食物、工作紧张或休息不好时感到上腹部或右上腹隐痛,或者有饱胀不适、嗳气、呃逆等,易被误诊为“胃病”。
胆囊结石的危害:
1)部分引起黄疸,较轻;
(2)小结石可通过胆囊管进入胆总管内成为胆总管结石;
(3)胆总管的结石通过Oddi括约肌嵌顿于壶腹部导致胰腺炎,称为胆源性胰腺炎;
(4)因结石压迫引起胆囊炎症并慢性穿孔,可造成胆囊十二指肠瘘或胆囊结肠瘘,大的结石通过瘘管进入肠道引起肠梗阻称为胆石性肠梗阻;
(5)结石及长期的炎症刺激可诱发胆囊癌。
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影像学检查。首选B超检查,可见胆囊内有强回声团、随体位改变而移动、其后有声影即可确诊为胆囊结石。
胆结石的治疗:
治疗:包括口服药物溶石(熊去氧胆酸、鹅去氧胆酸:只是对胆固醇性结石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对胆囊内的结石很难通过检查确定是胆固醇还是胆色素结石)、利胆排石、体外冲击波碎石(体外震波碎石疗法由于不用手术,容易的到患者的认可,但是它有很多的缺点,就是不一定能完全清除胆囊结石,结石复发率较高。震波碎石后,细小而形状不规则的结石在排出胆道的过程中,胆结石由胆囊进入胆总管后不能顺利排入十二指肠而歁顿于胆总管内引起胆源性胰腺炎,如果治疗不及时会威胁生命,因此近年来已经很少应用了,)等。
对于胆囊结石来说,最主要的治疗方法还是应该做胆囊切除手术治疗:
1.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已经成为胆囊切除首选的手术方式。
1.相比经典的腹部开刀胆囊切除具有损伤小,疗效确切,伤口小美观,痛苦小,恢复快、出血少的优点。
2.手术适应症:
(1)有症状的或有并发症的胆囊结石;(2)结石数量多及结石直径>2-3cm;(3)胆囊壁钙化或磁化胆囊;(4)伴有胆囊息肉>1cm;(5)伴有慢性胆囊炎,(6)充满型胆囊结石;(6)估计病人有良好的耐受。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进步,对于年轻、胆囊功能好、有明确保胆意愿的患者我们可以开展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术。取出结石、保留胆囊。无症状的胆囊结石患者可定期观察随诊,必要时手术。
胆结石的预防(这里有两个意思:预防结石形成、预防结石复发):
1、规律饮食
饮食与胆结石息息相关,想要预防胆结石,平时应减少摄取高脂、高热量、高胆固醇食物,除了降低体内胆固醇浓度外,也可预防肥胖。
此外,三餐须定时定量,尤其要记得吃早餐(空腹时间较长),以便刺激胆囊将胆汁排出,避免胆汁一直积存在胆囊内,提高结石风险。多吃蔬果或全谷类食品(如糙米)也可预防胆结石。
2、规律运动
运动也是对抗胆结石的方法,也能降低胆结石发生率。
如何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应在保留有功能的胆囊和减少并发症发生之间获取平衡。新式的保胆取石术为胆囊结石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方法、新思路,最终的效果和前景有待于更多临床证据和更多研究。
不想胆结石缠身,赶快调整生活与饮食习惯吧!如果有胆结石危险因素,也应前往医院接受检查,才能降低胆结石发生机率,以及减轻它带来的危害。
本文是谷培栋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19-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