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陈金泉 三甲
陈金泉 主任医师
中山市中医院 肛肠科

成人腹部抽动症案

3798人已读

注:抽动症临床一多分为发声性抽动、运动性抽动、抽动-发声综合征三种。本病以进行性发展的多部位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为主要特征。本症多见于5-12岁儿童,成人则较为少见。最近笔者近期治愈1例成人腹部抽动症,疗效显著,简报如下:

病者苏xx,女,39岁。中山市人.门诊号:9824070xx.

初诊:2018年7月13日。

主诉:腹部不停抽搐3年多。缘患者3年前因其父亲在某三甲医院行心脏手术后(具体病情及术式不详)术后曾安返病房,约半小时后因病情骤变,复急送该院手术室处理,继而告之不幸卒死。当时在场的患者苏某,见父亲突发病死亡,因无法接受现实,身心突受刺激,当即心悸不适。继而心情不舒,闷闷不乐。三个月后渐次出现全腹抽搐症状。患者病后平时心情忧闷或独坐或饥饿以及站立时则易诱发及加重抽搐,攴后则减轻,上床平卧则消失。抽搐时常伴上下牙齿发紧,张合不利。近年伴有嗳气、腹痛,大便烂日1次,带粘液。睡眠差。月经正常,有慢浅表性胃炎及卵巢襄肿手术史。病后曾到本市等多间三甲医院诊疗。胃肠镜检查报告分别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全结肠粘膜未见明显异常病变。诊断为植物神经失调,曾服多种中西药物(具体药物不详)未见效果,后经朋友介绍邀本人诊疗。病者因受病情折磨3载有余,心情甚为焦虑紧张,甚至产生自杀念头。病后消瘦。现身高158cm,体重只有100市斤。

刻诊:神清,清瘦,面色暗滞,面有黄褐斑。舌淡暗红苔薄,脉弦细无力。查:站立位,裸露全腹见以脐眼为中心全腹不停抽搐。每分钟约抽动40多次。腹部抽搐的同时腹部可闻及明显漉漉之声。平卧体查见舟状腹,全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脐周附近可触及拳头大柔软蠕动性包块。

中医辩治:1腹痉症(脾虚肝郁、心神失养、虚风内动)2、胃痞(脾虚气滞)3、泄泻(脾虚不运)。4、胃缓待排(中气下陷)。

西医:1、植物神经失调、2、慢性胃炎。3、胃下垂待排4、功能性肠病。

治法:疏肝和脾,养心安神,镇痉止搐。

处方:龙齿20、全蝎5g、柴胡10、白芍10、钩藤20、木瓜10、香附10、郁金15、云苓15g、法夏10g、葛根20g、酸枣仁10g甘草10g。六剂六天。药渣复煎,日服2次。

二诊:2018年7月19日。

腹部抽搐已减约8成,饥饿及站立抽搐较前减轻,嗳气腹痛好转,大便成形日1次,粘液显减。睡眠好。查精神较前好,腹部抽搐较前显减。胃腹部仍可闻漉漉之声。脐周附近可触及拳头大柔软蠕动性包块。建议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以排除胃下垂可能。

三诊:2018年7月20日。

腹部仍时有抽搐但已较前明显减轻,嗳气、腹痛好转,今天大便烂日1次,少许粘液。睡眠好。即日本院上消化道造影报告:1、胃炎2、轻度胃下垂。刻诊:舌淡暗红苔薄,脉弦细无力。

中医辨治;脾虚肝郁,中气下陷,虚风内动。宗补中益气汤合归脾汤加减治之。

处方:炙黄芪20g、党参15g、当归10g、升麻10g、柴胡10g、制香附10g、龙齿20g、钩藤20、白术10g、云苓15g、白芍10、法夏10g、木瓜15g、酸枣仁10g、甘草5g。七剂七天。药渣复煎,日服2次。

四诊:2018年7月26日。

病者主诉从今天早6时至就诊时(上午8时43分)开始腹部抽搐已完全消头。嗳气腹痛好转,大便已成形日1次,大便粘液消失。查患者精神较前明显好转,面露笑容。观察约10分钟,腹部原抽搐症状及胃腹部漉漉之声完全消失。药已显效。继守7月20日原方14剂14天以善后。随访5个月,服药后腹部抽撞一直未见复发。

按:抽动症多见于5-12岁儿童少年,成人则较为少见。本例患者起病因干父因心脏术后不幸卒死而至惊吓忧思过度。内经云:“心者, 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病者见其父卒死而至惊吓过度,心不藏神则心悸不宁,惊则气乱,故惊悸慌张。肝为风木之脏,主疏泄而藏血,喜条达而恶抑郁,主筋,肝气抑郁,营血虚亏,水(血)不函木,则虚风内动,故而腹部抽制频作,上下牙齿发紧。思伤脾土,脾虚不运,气滞中焦则腹疼痛,嗳气、纳差、泄泻,清阳不升,水湿凝滞脘腹,则漉漉漉有声,中气下陷则脐腹痞块时隐时现(胃下垂之胃体)。治宜先以养血安神,健脾疏肝,镇潜止搐。首以芍药甘草汤合止痉散加味治之,方中白芍、甘草和营解肌,全蝎、钩藤、龙齿,木瓜、酸枣仁镇痉止搐,养心宁神,柴胡合白芍、香附、郁金、以疏肝解郁,茯苓伍法夏、葛根以升阳除湿,健运脾土。全方共奏养心安神,调和肝脾,镇潜止搐,升阳除湿之功。药谨六帖而腹部抽动症状减除八成;嗳气纳差好转。二诊根据胃钡剂造影有胃下垂,舌淡暗红苔薄,脉弦细无力。辨之为心脾两虚,中气下陷,以补中益气汤合归脾汤以补中益气,养血安神以标本兼治。七剂后3年腹部抽动顽疾及胃部漉漉之声霍然消失,继服二诊方药加调治2周。随访7个月,腹部抽搐症状未见复发。大便如常,余症(胃下垂症状)显减。(胃下垂症另作调治)。

(本文由广东省名中医师承项暨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陈金泉主任医师原创诊疗与整理报告2019、2、18)

特别敬告与声明:有关病者如需参考使用本例方药,请在执业中医师指导下用药,否则本人概不负责。

陈金泉
陈金泉 主任医师
中山市中医院 肛肠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