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精选
发表者:屈亚辉 人已读
高血压的中医治疗
高血压是危害现代人健康的首犯,而且患病人群日益年轻化,二十几岁就得高血压的不在少数。虽然很多患者谨遵医嘱,坚持服用降压药,最后还是难逃冠心病、脑梗、脑溢血等并发症的厄运。
高血压病属于中医“眩晕”、“头痛”范畴。治疗高血压首先就要弄清楚高血压的病因所在。很多中医专家把高血压归为肝阳上亢、痰湿中阻、瘀血阻窍、气血亏虚、肝肾不足等十余种类型,然后再针对性的辨证论治一大堆,让我们中医专业人士都越看越糊涂,想按方抓药而又无从下手,更别说普通老百姓呢。分型越细,头绪越多,华而不实,临症就越乱。
高血压的病因在中医里不出肾、肝、脾三脏。肾精亏虚则元气上越,化为肝风直冲头脑,造成眩晕头痛等高血压症状。其次脾胃虚弱,则不能运化水谷,痰浊内阻,导致脾胃气机升降失常,气机逆乱又反过来影响脾胃功能而形成恶性循环,痰浊日积月累就形成了高血压。所以中医治疗高血压也就是调理肾、肝、脾三脏的功能。
肾无实证,只有虚证,虚证就要补。“久病及肾、穷必及肾”,就是说慢性病、大病重病必然涉及到肾。肾是人体的先天之本,养生所说的培本固元就是培植人体的先天之本而固护人体元气不过多流失或者上越,控制了元气上越,就断绝了肝风的来源。培本固元就是补肾,也是根治高血压的必由之路。通常选用的药物有:附子、肉桂、熟地、龟甲、杜仲、桑寄生、菟丝子、枸杞、补骨脂、山茱萸等。
肝体阴而用阳,肝无虚证,只有实证,实证就要泻。所以中医调肝就是镇肝平肝柔肝泻肝,肝性柔和则内风自灭。常选用药物有柴胡、菊花、芍药、枳实、川楝子、天麻、钩藤、代赭石、石决明、酸枣仁、五味子等。
脾是人体后天之本,脾无实证,只有虚证,虚证就要补。脾虚生痰湿,痰湿内阻是高血压的中药环节。健脾消积就是杜绝生痰之源,也是化痰消痰之法。常用健脾药物有党参、白术、茯苓、木香、山楂、枳实、厚朴、半夏、干姜、桂枝、黄芪等。
综合以上肾、肝、脾调治之法,高血压基本中药方为:白术、枳实、山楂、柴胡、芍药、菊花、酸枣仁、天麻、熟地、龟甲、杜仲、桑寄生、肉桂、牛膝、炙甘草。临症时根据肾肝脾三脏虚损情况加减调整药物比重。只要坚持治疗,基本都能使血压恢复到正常并保持稳定,避免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中药治疗高血压的优势:(一)、降压平稳,不易反弹。能够更好地预防心脑血管等突发重大疾病的发生。(二)、不需要长期甚至终身吃药。(三)、降压同时还能兼并治疗心脏病、颈椎病、便秘、失眠等,使得这些症状同时得到很好的治疗和控制。
那些高血压人群适合中医治疗呢?(一)、所有原发性高血压都适合中医治疗。(二)、经高血压药物控制不理想,血压始终处于高位徘徊的患者。(三)、时常有头晕头痛、眼胀、颈椎病等症状,无论是否服用高血压药物的患者。(四)、伴有心脏病、脑系疾病、糖尿病、失眠等疾病,同时需要服用多种药物的患者。
病例一:李某,男,34岁。失眠近十年,常觉胸口闷堵痛,血压150/90mmhg,有时甚至高达180/100mmhg左右,心率110次/分,有时甚至150次/分,体型魁梧,被多家医院诊断为抑郁症。面色暗黄黑沉,常有肩背痛,胃口好,喜食肉,大便黏糊难下,舌胖大有齿痕,苔白腻,脉沉涩。证属脾胃虚寒、痰湿中阻,治以健脾消积、化痰利湿。处方:白术30、茯苓30、桂枝9、半夏15、陈皮30、砂仁9、广木香9、厚朴15、枳实12、大黄6、焦山楂30、神曲15、槟榔6、酸枣仁15、石决明30、熟附子15、干姜9、炙甘草9。共7剂。一周后来复诊,血压已经恢复正常(120/70mmhg左右),心率80次/分左右,睡眠转安。
病例二:杨某,女,70岁。高血压(150/90mmhg左右)、失眠、便秘等证数十年。平时服用三七、藏红花、安眠药、阿司匹林及降压药等。体型消瘦,面红,纳差,便秘,舌红苔黄,脉弦细。证属肝肾阴虚阳亢,治以滋阴养血平肝潜阳。处方:柴胡15、栀子15、芍药18、枳实9、炙甘草9、白术30、茯苓15、桂枝9、桃仁12、当归15、柏子仁15、酸枣仁15、熟地30、龟甲15、黄柏15、知母15、肉桂6、补骨脂15。嘱其逐渐停用日常所服所有药物,加减服用中药2月余,诸症转安,血压恢复至120/75mmhg左右。
病例三:杨某,女,66岁。高血压150/100mmhg左右,有时甚至180/110mmhg左右,时有左胸口痛,多次头晕欲仆,吹到冷风时头晕更加明显。经多家三甲医院治疗2年余,中药口服6月余,目前日常口服阿司匹林、波立维等药,各项症状无明显改善。体型中等,头面部常常长痘,纳可,稍有胃胀,二便正常,舌尖红舌体胖大有齿痕,舌面水滑无苔,脉浮有力。证属肝风内动、痰浊中阻,治以平肝息风,健脾消积,补肾潜阳。处方:柴胡24、芍药18、当归15、白术15、茯苓15、泽泻15、桂枝15、枳实15、桃仁15、酸枣仁15、火麻仁30、五味子9、熟地30、龟甲15、杜仲30、桑寄生30、巴戟天15、肉桂9、牛膝15、炙甘草9。加减服用1月,头晕腹胀等诸症消失,血药恢复至130/80mmhg左右。
友情提醒:中医治病要结合患者全身情况整体辩证,不同的人,则病同方异,切忌不辩证而盲目抄方治病,误病害人。具体治疗可咨询本人。
本文是屈亚辉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19-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