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不稳:1、滑脱
-
病因
腰椎滑脱主要是由于椎体间骨性连接异常而引发的。椎体间骨性连接异常主要有5种情况。 (1) 先天发育不良:由于骶骨上部或腰5椎弓缺损,从而缺乏足够的力量阻止椎体前移的倾向,使其向前滑脱。有遗传性,有报告父母与子女同患腰椎椎体滑脱的病例。 (2)关节突的峡部异常引发滑脱:峡部异常可有峡部疲劳 骨折,峡部急性 骨折;及峡部的延长。 (3)退行性变:由于长时间腰椎不稳或应力增加使相应小关节发生磨损。退行性改变,使之呈现特殊形态,关节突变得水平而逐渐发生滑脱。多见于50岁以后,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3倍。多见于腰4,其次为腰5。 (4)创伤性:创伤引起椎弓、小关节峡部等 骨折,由于椎体前后结构的连续性破坏,发生滑脱。 (5)病理性 骨折:由于全身局部病变累及椎峡部上下关节突,使椎体稳定性丧失发生椎体滑脱。 总之,除先天性滑脱外,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腰椎滑脱主要是由于外伤和劳损引起。先天性滑脱占33%,峡部裂引发滑脱占15%,最多见的是退行性滑脱。 |
-
腰椎滑脱的临床症状
大多数腰椎滑脱没有症状。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与滑脱类型、腰椎稳定情况,滑脱程度、年龄、性别等因素有关。通行性滑脱多见于50岁以后发病,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增加,患者可有腰骶部疼痛,酸胀感可向大腿后方或整个大腿放散。腰椎稳定性较差时疼痛有如下特点:休息时意识到疼痛和下肢僵硬感,活动后可稍缓解,长时间站立,蹲起活动后疼痛加重,再休息后又缓解。伴椎管狭窄时可有下肢疼痛、各种运动感觉障碍,肌肉僵硬,皮肤刺痛、麻木等。有时出现间歇性跛行。伴椎间盘突出时,神经牵引征阳性。峡部崩裂性滑脱多见于50岁以下可有 腰背痛和下肢痛,腰部过伸时可加重或诱发疼痛。合并椎间盘突出时可出现根性痛。 体征可表现为腰椎前凸增大,病椎处棘突压痛等。 |
|
-
腰椎滑脱的诊断
(1)长期反复下 腰痛,站立或弯腰时疼痛加重,卧床减轻,部分病人出现坐骨神经痛,少数严重者有下肢肌力减弱,肌萎缩,痛觉减退,二便失禁等。 (2)腰部后伸活动受限,腰椎前增大,患椎棘突压痛。 (3)根据上述症状体征,怀疑为本病时,拍腰椎侧、斜位X光片,可明确诊断,有的需做CT,核磁检查,来明确是否合并椎管狭窄及椎间盘突出症等并发症。 |
|
腰椎滑脱的预防 加强腰背肌肉的功能锻炼。腰背肌肉的强劲可增加腰椎的稳定性,拮抗腰椎向前滑脱的趋势。腰背肌肉的锻炼可用下列两种方法。其一是俯卧位,两上肢呈外展状、抬头、抬胸、上肢离开床面,同时双下肢亦伸直向后抬起呈"飞燕"状。其二是仰卧位,两膝屈曲,双足踩于床面,吸气时挺胸挺腰,使臀部离……。
|
本文是徐亚青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2-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