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伯民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回顾2018| 瑞金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临床及科研成果汇报

发表者:孙伯民 人已读

2018年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中心成立的第16年,这一年,本中心在孙伯民主任带领下团队取得了多项新突破。在临床上,本中心2018年立体定向定向手术超过千台,脑起搏器手术量跃升至世界第一,癫痫深部电极手术植入量上海第一。在学术研究方面,本中心的研究进展和成果为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抽动症等运动障碍疾病及强迫症等精神疾病的临床及科学问题提供了新证据。具体如下:

1.合并有重症精神障碍的抽动症治疗的临床及研究进展

我科室关于“双侧苍白球内侧核脑深部电刺激(GPi-DBS)联合双侧内囊前肢毁损术针对严重TS共病精神障碍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的回顾性研究”于2019年1月我科在线发表于神经外科领域权威杂志J Neurosurg上,影响因子 4.319。

1.jpg

对2008年1月至2017年1月间我科室收治的接受GPi-DBS联合双侧内囊前肢毁损术治疗的TS患者进行了回顾,随访研究结果显示,针对共病强迫症、ADHD和/或情感障碍的严重TS患者,双侧GPi-DBS联合双侧内囊前肢毁损术可大幅改善抽动及共病精神症状,伴随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的显著改善,且安全性及耐受性总体良好。

2.jpg

2018年9月,我科室救治伴有难治性强迫、自残行为的重症抽动症“头盔男孩”被澎湃、搜狐等媒体报道。

2.采用QSM-MRI成像使得DBS手术定位更精准

DBS手术的精确定位直接影响手术疗效。但由于核团位置特殊而且体积较小,在传统的MRI影像上对比度低,对其精确定位是目前DBS手术的挑战。我们突破地采用了以梯度回波序列为基础的MRI的高分辨磁化率成像技术(quantitative susceptibility mapping,QSM)成像技术,通过相位信息进行去除背景,精准地成像脑组织的节骨和位置信息,从而更真实、清晰地显示出手术靶点。

3.jpg

在2018年,我们突破性地采用QSM-MRI成像技术,使得DBS手术定位更精准,有效确保我们了团队的手术质量。

3.DBS治疗肌张力障碍中Gpi和STN靶点的比较

我们与瑞金神经内科合作关于DBS治疗肌张力障碍靶点选择的回顾性研究,已被Journal of Neurosurgery接收,将于近期上线。

4.jpg

我们对我科室接受双侧GPi(n = 14)和STN(n = 16)DBS刺激的肌张力障碍患者进行长达12个月的随访。研究结果认为:GPi和STN DBS都是肌张力障碍的有效手术靶点。 GPI对于以轴性症状为主的患者疗效更好。 STN在电池消耗方面具有潜在的经济优势并且起效更快。

4.STN DBS治疗肌张力障碍10年随访

5.jpg

我们关于原发性肌张力障碍患者双侧STN-DBS术后的10年随访研究发表在Parkinsonism and Related Disorders上。术后1个月、术后1年、术后5年和末次随访时,采用BFMDRS评定患者的肌张力障碍症状分别改善59%、85%、90.8%和91.4%;采用SF-36评定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术后1个月即有显著改善,且在术后5年随访时维持。说明了双侧STN-DBS对原发性肌张力障碍症状的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

5.利用术前功能磁共振结果预测DBS手术靶点

DBS通过调节大脑网络减轻各种脑部疾病的症状。然而,局部性神经刺激引起的对直接和间接途径的全脑影响如何在个体患者中引起治疗效果尚不清楚。了解这一点对于推进基于神经环路的指导以优化候选患者筛查,术前目标选择和术后参数调整仍然至关重要。

6.jpg

7.jpg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功能性脑连接器的建模方法,该方法模拟刺激不同大脑区域的扩散效应,并量化计算机中异常网络拓扑的整流。我们通过分析43名帕金森病患者和来自公共数据库的90名患者来精确排序基底神经节环路中的首选核团。

6.首次揭示了手术治疗强迫症的神经环路机制和潜在疗效预测指标

我们通过功能磁共振成像分析术前和术后重度强迫症患者额叶-纹状体相关环路的功能连接变化和临床症状改善的关系,首次揭示了:手术前后腹侧纹状体-背侧前扣带回的功能连接变化和手术疗效具有显著相关性是手术治疗强迫症的神经环路机制;术前背侧纹状体-背侧前扣带回功能连接强度与手术疗效具有显著相关性是手术治疗强迫症的潜在预测指标。

8.jpg

我们的此项研究发表在顶级期刊Biol Psychiatry上,影响因子11.98。

7.首创采用DBS远程互联网程控强迫症患者

我们在全球首次实现DBS远程程控强迫症患者,患者在家中就享受到我们团队的DBS程控服务。

9.jpg

远程程控中心通常是具有成熟手术和程控经验的DBS中心,医师可在远程程控系统上调整DBS参数、检查DBS电池和工作状态及系统的完整性等,并可通过在患者端配置的相应远程设备同步了解调节参数时患者的即时状态和反应。

8.首次实现DBS电刺激直接刺激缰核治疗难治性抑郁症

10.jpg

11.jpg

我们团队在全球首先实现了DBS电刺激直接刺激缰核治疗难治性抑郁症。并在Biological Psychiatry年会上做海报展示,且已发表相应综述一篇。

9.在JNS上发表了双侧DBS治疗梅杰综合征的长期随访研究结果

12.jpg

我们团队在Journal of Neurosurgery上发表了双侧DBS治疗梅杰综合征的长期随访研究结果。我们中心14例接受DBS手术的药物难治性梅杰综合征患者,手术靶点为双侧STN,随访时长为28.5 ± 16.5个月。在末次随访时,BFMDRS运动评分较术前平均改善率为74%,BFMDRS残障评分和SF-36生活质量评分均有显著改善。说明了STN-DBS对梅杰综合症患者症状改善的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

瑞金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与神经内科团队合照

b.jpg

本文是孙伯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9-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