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王英 人已读
本文为毛发医学中心杨顶权主任医师原创!
斑秃是剧然发生斑状脱发,中医称之“鬼舔头”和“油风”,俗称“鬼剃头”,可以发生身体有毛发的任何部位,多见于多面部,轻者往往被他人发现,由于斑秃突然出现,没有心理准备,轻者给患者带来紧张、焦虑,重者会造成患者抑郁、恐惧,斑秃影响患者的形象、自信心和生活质量。轻症斑秃能够自愈,如果发生了斑状脱发,是否需要到医院就诊?请听我来细说。
目前发现大多数斑状脱发是斑秃,斑秃是一种T细胞介导的因毛囊失去免疫赦免而引发毛囊相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背景、免疫失调和精神压力是其发病的三大发病因素,常常与白癜风、银屑病、特应性皮炎、过敏性疾病、亚急性甲状腺炎等免疫相关疾病伴发。我国斑秃患者大约700万左右,80%在40岁以前发病;根据脱发面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斑秃。轻度占70%,脱发面积不超过30%,多数不需要治疗,可以痊愈;中度占20%,脱发面积30%-50%,多数需要治疗,可以痊愈;重症患者占10%,脱发面积不超过30%,自愈可能性比较小,应该积极就诊,尽快控制病情。特别是对于脱发面积超过50%,病程进展很快,伴有上述相关的免疫性疾病患者,应该尽快就诊,以免形成全秃和普秃。
斑秃严重程度分级
斑秃临床表现各异,常见的分型有:单灶性斑秃,占斑秃总数的20%。多灶性斑秃,占斑秃总数的60%以上。网状斑秃,多灶性斑秃,密集分布,并相互融合,形成网状。全秃,头发全部脱落,其他部位毛发还存在。普秃,全身毛发全部脱落。特殊类型的有:匍匐性斑秃,又称蛇形斑秃,发病缓慢,一般不会自愈,临床疗效不佳,临床表现为沿枕部、颞缘发际线环状脱发区,发际线上移2.5-8cm,好发于儿童,多有特异性体质,治疗难度较大;急性弥漫性斑秃,起兵迅速,短时间大量毛发脱落,形成稀疏毛发,常与应急事件有关,伴有头皮瘙痒或疼痛。
斑秃的分类
根据斑秃的进展情况分为活动期、稳定期和恢复期。活动期表现:脱发区边缘松动,轻拉就能拉出多根毛发,放大镜下可见毛根萎缩无色素,上粗下细,急性期可触及耳后和枕部淋巴结肿大。有时伴有指甲改变,表现为甲滴状凹陷、甲纵嵴、不规则增厚、甲混浊变脆,甲板损伤程度与病情正相关;稳定期表现:脱发减少或停止,斑秃边缘轻拉没有或少量的毛发脱落,斑秃区仅见毳毛或长久不愈;恢复期表现:斑秃区有新生毛发长出,最先长出纤细、柔软、色浅的毳毛,随后逐渐形成黑色的终毛,最终可以完全恢复正常;
斑秃的分期
不是所有斑秃脱发都是斑秃,斑秃的常见类型需要与合伙具有斑状脱发的疾病鉴别,如假性斑秃、颞部三角形脱发、拔毛癖、秃发性毛囊炎、穿凿性毛囊炎、梅毒性脱发、头癣、毛发扁平苔藓、头皮盘状红斑狼疮、前额纤维性秃发等鉴别,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皮肤镜检查、病原学检查和组织病理检查进行区分。
常见斑状的脱发
轻症斑秃可以不治疗,通过放松心情、规律生活和自我调护,多数可以自愈,或仅外用药治疗就能获得很好的效果。中重度患者需要积极治疗,斑秃活动期尽快控制病情,稳定期促进毛发生长,恢复期加速病情痊愈。西医推荐的一线方案:皮损内注射长效糖皮质激素,局部免疫治疗;二线方案:外用强效糖皮质激素、口服复方甘草酸苷、外用米诺地尔、外用维A酸、紫外光疗等;三线方案:口服糖皮质激素、口服环孢素、白芍总苷、冷冻治疗、脉冲红外激光、准分子激光、氮芥恩林等。由于患者具体的身体条件、病情轻重和药物作用机制不同,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治疗本病。
中医称斑秃为“鬼舐头”,本病病名最早见于隋·《诸病源候论》:“人有风邪在于头,有偏虚处,则发秃落,肌肉枯死,或如指大,发不生,亦不痒,故谓之鬼舐头”,相当于稳定期斑秃。最常使用“油风”作为斑秃的病名,该名首次出现在《外科正宗》中:“油风乃血虚不能随气荣养肌肤,故毛发根空,脱落成片,皮肤光亮,痒如虫行,此皆风热乘虚攻注而然”,相当于活动期斑秃。
中医治疗一线方案:针灸、梅花针、外用生发酊、火针等。二线方案:采用中医辨证论治,予以汤剂或颗粒剂。治以清热利湿、祛风凉血,治疗湿热内蕴证斑秃;有疏肝解郁、健脾养血,治疗斑秃的肝郁脾虚证;有补肝益肾、填精生发,治疗斑秃的肝肾亏虚证;有行气化瘀、活血生发,治疗斑秃的气滞血瘀证。三线方案:可以辨证选择中成药,斑秃丸、丹参酮胶囊、天麻首乌胶囊、养血生发胶囊、七宝美髯丹、滋补生发片、活力苏口服液、益肾乌发口服液、固肾生发丸、雷公藤多苷等。
在使用药物治疗的同时,注意药物的副作用,特别是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预防水电解质的紊乱,注意监测血压、血糖,预防感染。中药生发类汤剂、颗粒剂或中成药可能存在何首乌、雷公藤等有可能损伤肝肾的药物,注意定期监测。要充分解释病情及预后,去除可能诱发因素,注意劳逸结合,避免情志刺激和熬夜。多吃含蛋白质、钙、锌的食品,如海鲜、肉类、蛋类和新鲜水果,少吃辛辣刺激及甜食。脱发面积较大者建议使用假发、帽子、增发纤维等,减轻心理负担。
本文是王英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19-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