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后必读
发表者:崔民英 人已读
在服用汤药时,人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疑问:煎中药用什么锅?加多少水?应该饭前服还是饭后服?这些看似简单的细节,其实非常重要,重要到影响疗效。清代名医徐灵胎说: “煎药之法, 最宜深讲, 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乎此。夫烹饪失调度,尚能损人, 况药之治病, 可不讲乎”。所以说,能否科学地煎药, 直接关系到中药的疗效。本文将为您逐一解答这些疑问。
(一)关于煎药器具的选择
煎药的容器:首选砂锅,因为砂锅性质稳定,热传导和缓,受热均匀。此外可以选用玻璃、搪瓷器具。不要选用铜、铁、铝锅,因为有些药物成份可能会与金属锅产生化学反应,故不建议用。
(二)煎药用的水如何选择
可以用自来水,蒸馏水或者矿泉水。不要用不干净、被污染的水来煎药。注意是用凉水浸泡药物。
那么加多少凉水合适呢?简单来说,可以按每克中药10ml水计算,总量的70%加入第一煎,剩余30%第二煎再用。或者更简单的方法,加凉水以药材没入水中2~3厘米为宜。
(三)关于中药浸泡的时间
煎药前先浸泡20~60分钟,以利于药效成分溶出。如果浸泡时间过短,则会大大降低药效。以花、叶、茎等类药材为主的可浸泡20~30分钟,以根、根茎、种子、果实等类为主的可浸泡60分钟。
(四)关于煎药火候及方法
通常情况下,一剂药煎2次是必要的,再将2次得到的药液混合后,分2~3次服用。
当中药经20~60分钟浸泡以后, 在砂锅上加盖, 在未煮沸之前, 可用武火快煎, 沸腾之后, 应改为文火慢煎。这样做既可防止药液溢出, 又可减少水分过多蒸发, 更主要的是为了减少挥发成分的损耗和高温引起的有效成分的破坏。在煎药过程中, 每隔7~8分钟搅拌一次, 这样有利于药汁煎出均匀, 但不宜频频打开锅盖, 反复搅拌, 使挥发油损耗过多。如果煎的是解表剂, 含挥发性成分较多, 最好在锅盖上冷敷多层湿布, 使随水蒸气挥发的成分冷凝在锅盖上。随水珠的滴落, 挥发油重入药汤中,这样也能提高解表剂的质量和疗效。
一般来讲,头煎从沸腾开始计算时间需20~25分钟;二煎15~20分钟。解表药头煎10~15分钟;二煎10分钟。滋补药头煎30~40分钟;二煎25~30分钟。
(五)特殊煎药方法
先煎:矿石、贝壳、兽角类药物,宜先煎20~30分钟;有些难溶于水的药物如天竺黄、藏青果、火麻仁最好先煎。石斛因含内醋类生物碱, 只有久煎的水解产物才起作用,最好先煎。
后下:后下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挥发油的损耗, 有效成分的分解破坏。
对于气味芳香、含挥发油多的药物,如薄荷、蕾香、木香、豆蔻、砂仁、红豆蔻、草豆蔻、檀香、降香、沉香、青蒿、玫瑰花等等均应后下。一般在中药汤剂煎好前5~10分钟入煎即可。
对于一些含不耐久煎成分的药物,如钩藤、杏仁、大黄、番泻叶等等应后下。
包煎:对于花粉类药物, 如松花粉、蒲黄;细小种子类药物, 如海金砂、葶苈子、车前子、苏子、菟丝子;药物细粉, 如六一散、黛蛤散等等均应包煎。包煎是用纱布包好, 与其他药物入砂锅中同煎。
对于带有绒毛的药物, 如旋复花,辛夷应包煎,以免绒毛混入汤剂,刺激咽喉,引起咳嗽。对于一些含淀粉、粘液质较多的药物, 如浮小麦、车前子, 在煎煮过程中易粘锅、糊化。包煎可避免与锅底直接接触, 防止粘锅。
(六)关于服药时间
《汤液本草》说:“药气与食气不欲相逢,食气消则服药,药气消则进食,所谓食前食后,盖有义在其中也”。因此,一般中药汤剂可在两餐之间服,即上午10时,下午3时左右各服一次。民间习惯也有临睡前服药一次,次晨再服一次的。对于不同病情,不同方药还得 作具体分析:
解表剂煎得,放温即可服下,不拘时候,早服早解表,表解即可停服;
补益药宜在饭前服,使之充分吸收;
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应在饭后服,以减轻对胃肠的刺激;
驱虫、攻下药最好是空腹服,使之充分吸收,发挥疗效;
治疟药应在疟疾发作前2~ 3小时服,使之达到截疟的目的;
安神药应在临睡前服;
特殊方剂, 应遵医嘱服。如鸡鸣散(治湿脚气)宜在天明前空腹冷服。
(七)服药食忌
在服中药期间, 有些食物是不宜吃的, 中医称之为忌口。如果误食应忌食物, 可能会降低中药疗效, 或引起不良反应。
一般来说,服解表药宜禁生冷、酸食(因酸性食物有收敛作用, 不利于解表);
服调理脾胃药,宜禁生冷油腻、腥臭、陈腐不洁,不易消化的食品;
服理气消胀药,宜禁豆类、白薯等;
服止咳平喘药,宜禁鱼虾之类食品;
服温涩止泻药,宜禁生冷瓜果;
高烧未退的患者,宜禁油腻;
服滋补药, 宜禁萝卜、浓茶。
服中药以后,最好不要马上饮浓茶、牛奶。茶含咖啡因、鞣质,牛奶含蛋白质,可能与中药所含成分起化学变化,产生沉淀,影响疗效。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裨益,欢迎关注。
本文是崔民英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19-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