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典型病例

“心部于表”之皮肤病临证应用举隅

发表者:刘明 人已读

1“心部于表”之理论渊薮

1.1经典注释

“心部于表”出自《素问·刺禁论》,原文根据传统哲学阴阳互根理念,概括出藏象学说的整体观,将五脏气机升降出入的特点归纳为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

1.2历代医家注释摘录

隋代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注云:“心者为火,在夏,居于太阳最上,故为表。”“心为五脏部主,故得称部。”

唐代王冰《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注云:“阳气主外,心象火也。”

明代马莳《素问注证发微》注云:“心属阳,居于鬲上,故心部在表;肾属阴,居于鬲下,故肾治于里。”

清代张琦《素问释义》云:“部者,统属之词。”清代张志聪《素问集注》云:“部,分也。”

清代姚止庵《素问经注节解》云:“心为牝脏,属阳而主表。凡诸动作,皆其所部署焉。”

日本学者森立之《素问考注》云:“心火阳气充足于皮肤,故心部于表也,部是分配部别之意。”

2笔者心悟

心部于表,藏象合一。故外在皮肤疾患征象既由内藏之心君,主统辖、治理。外在肌表病证之论治,便不能忽略从心阳化血、心气行血、心神调情三方面的杂合以治为基本举措

2.1皮肤疾患辨证归心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各种疼痛、皮肤瘙痒及脓疮等症,均应定位在心,属于心病。《素问·生气通天论》曰:“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

明代张介宾于《类经》亦所称热甚则疮痛,热微则疮痒,心属火,其化热,故疮疡皆属于心也。疼痛痒疮的发生多与脉道不利,血行失调有关。临床出现的疼痛疮痒症状,往往同时伴有心烦、舌红、脉数等症,多非外邪侵袭,而是脏腑气机紊乱所致,故治当清心宣透,旨在疏通少阴心经气机,散其郁热。

2.2皮肤疾患治疗必用归心经药物

皮肤疾患基本病机多为营卫失调,故应以调和营卫、温散表邪为治疗大法。如桂枝之辛温入心。辛则通达阳气走表,温则强壮阳气,入心经能通达血脉,辛温相合则补心阳、通血脉、调营卫之力尤专。故治疗皮肤疾患除用解表达邪药外,还宜选用辛温入心经之药,鼓动阳气,驱邪外出。如荆芥、防风、柴胡、白芷、葛根、桂枝等。

2.3皮肤疾患须服用静心安神药

皮肤疾患病人多伴用或痒或痛的不适感,从而出现神志不安的表现。比如心烦焦虑、急躁易怒、失眠多梦等症状。临证时可酌情运用滋养或者重镇安神药物,可有效的缓解患者皮肤疾病的进一步发展,控制临床表现。

3验案举例

3.1疱疹

徐某,女,63岁,家庭妇女,2013715就诊。患者左腰部皮肤呈带状刺痛,起小水疤一月余,在某医院诊为带状疮疹,予龙胆泻肝丸、病毒唑等治疗2周,水疱基本消退,但皮肤刺痛未见明显改善,患处不可轻触。伴心烦、失眠、口苦,食欲尚可,大便偏干。视其患处皮肤颜色较暗,舌尖红、苔薄黄而腻,脉弦滑略数。证属心经郁热,皮表络脉阻滞不通。治拟清心宣透为法,药用:黄连6g,生地、丹皮、赤芍各12g,紫草、炒栀子、淡竹叶、桃仁、红花各12g,甘草6g5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l次。另以全蝎30g,研细末,每次以上述汤剂送服3g725日再诊,皮肤刺痛消失,心烦、口苦等症亦除,唯患处皮肤残余少许色素沉着。

3.2痤疮

李某,女,25岁,学生。2013.12.31初诊。自诉5年前面部始发痤疮,遍服中西药不效,反随年龄增大似有加重趋势。现面部油腻,前额、两颊以及下颌处居多,后背亦有少量,皮损,色暗红,中有白色脓头,偶疼痛,不痒。经常熬夜,纳眠可。LMP12.5,经行6天,色量可,少量血块,经期小腹坠痛。大便可,1/日。舌苔、脉象:舌质紫,苔薄黄,舌体抖动。诊断:脂溢性痤疮(热郁血分,夹瘀)。方药:处理意见(药物治疗):桃仁10g红花10g川牛膝20g月季花15g玫瑰花15g公英30g,地丁30g,黄连10g,大青叶15g,黄芩15g,枇杷叶15g,桑白皮15g,茯苓50g,薏苡仁50g,丹皮15g,赤芍15g,连翘30g,土炒白术20g,制香附10g,益母草10g,泽兰20g,鸡冠花15g,甘草6g7付,水煎服。

3.3面斑

胡某,女,40岁。2014.8.16初诊。患者自诉10年来面斑,用“章飞一绝”后面斑消散,但至今未控制,纳眠可,大便秘结,2-3/次,易急躁,lmp:7.22色可量少。舌苔、脉象:舌边尖红,苔白厚,脉弦滑有力。诊断:面斑(气滞血瘀)。方药:柴胡12g,炒枳实15g,白芍30g,赤芍15g,桃仁10g,红花15g,生地30g,菟丝子30g,川芎15g,当归30g,生白术30g,黑芝麻30g,桑叶15g,桑白皮15g,桔梗10g,杏仁10g,木贼草15g,制香附12g,薏苡仁60g,蝉衣10g,丹皮15g,鸡血藤20g,甘草10g7付,水煎服。

4结语

“心部于表”的立论与古代解剖和哲学有关。古人解剖时发现,心居胸中,两翼有肺辅佐,并与下面腹腔其他脏腑相连。由此通过对天地自然、文化及社会体制的取象类比,采用象思维的思辨方法逐渐使“心”的概念脱离其实体,向功能化演变,《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灵枢·邪客》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突出了心为身之主宰的涵义。古代医家还将古代系统研究事物的五行哲学理论引入医学,以五行论五脏,分析生命活动规律,从而有了气化的五脏,其中心属火,为火脏。

“心部于表”的实质是心在气化活动中,具有主上、主外的特性,作用于表,并且表现出火热的性质。这里的“表”应包括中医组织学所指的皮肤、肌肉、经络等。

以蠡测海,以管窥天。仅借以“心部于表之皮肤病临证应用”来讲明作为“君主之官”的心,在诸多疾病的防治中的地位犹如一国之君,一家之主。

参考文献

[1]范磊,张成博,杨海燕,等.“心部于表”的理论认识及其临床意义[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9(4):261-262.

[2]陈维铭,王馨然.论《内经》心部于表”与“肺主皮毛”[J].四川中医.2013,31(9):20-21.

[3]王和平,王闯,闫景东,等.浅谈从“温心阳”论治皮肤病[J].中医药学报.2014,42(4):136-137.

本文是刘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9-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