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便血——警惕幼年性息肉病
幼年性息肉病属于肠道错构瘤性息肉,90%以上发生在儿童,成人亦可发病。小儿幼年性息肉是小儿下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多为单发,且多位于直肠和乙状结肠,但亦有多发、位于近端大肠者。
病因
①慢性炎症刺激
肠道的慢性炎症使局部黏膜发生溃疡,结缔组织或肉芽组织形成,表皮、腺上皮及下层组织增生
②慢性机械刺激
坚硬的粪便、肠道寄生虫等非炎症因素长期刺激,导致黏膜、腺上皮和黏膜下组织局限性增生
③胚胎组织异位
指机体某一器官内正常组织在发育过程中出现错误的组合排列而形成病变
④病毒感染
⑤遗传因素
临床表现
无痛性血便是主要表现
①大便反复带血,便血发生在排便将完时,多在粪便的表面有一条状鲜红色血迹,不与粪便混合
②少数病例便后自肛门滴鲜血数滴
息肉可突然脱落而大出血
③当息肉表面继发感染时,除便血外尚有少量黏液、脓液
④高位的大息肉可因肠蠕动受阻或蒂柄牵引肠壁,而引起腹痛甚至肠套叠
⑤低位的息肉排便时可将息肉推出肛门外,可见肛门处一红色圆形肿块,如不及时将其送回,可发生嵌顿坏死
⑥患儿的全身情况通常无改变,个别高位息肉病儿的便血和粪便相混合,长期未被发现,可有轻度贫血
检查
首先要行肛门检查,排除肛裂,然后行直肠指检,手指插入肛门仔细扪查直肠四壁有无肿块,直肠内息肉常可扪及肿块,直肠以上息肉指检基本无法扪及
辅助检查主要有:
①结肠镜:内镜下表现为有蒂或亚蒂息肉,直径一般1cm左右,表面颗粒状,形似草莓。结肠镜不仅能明确诊断且同时能治疗,为首选检查
②钡剂灌肠造影:可见充盈缺损影像,检查小儿费力、要求高,现已基本不用
③B超、CT:可发现较大的息肉,一般不常规采用
预后
①单发的幼年性息肉,电凝切除后即治愈,但不排除再发,如再出现便血症状,要复查结肠镜
②多发的幼年性息肉或达到幼年性息肉病标准的,再发率高,要定期复查大肠镜,具体的复查时间不统一,一般可于第一次大肠镜检查后半年到1年复查
③大肠镜息肉切除,主要风险有:息肉切除的蒂部再出血、息肉切除处肠壁损伤(可有腹痛、腹膜炎症状,严重的可迟发性穿孔)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