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志硕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请宽容对待心理精神疾病人群

发表者:莫志硕 人已读

这次没有写专业的科普,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关于心理精神疾病的一些想法

当年见习的时候,我们被分配到芳村精神病医院。到医院之后,老师带我们去查房及分组问诊。进去病区之前,需要经过铁闸门,闸门里面不少患者在盯着我们,大多数人的眼神是空洞的。其中也有躁狂发作的患者在叫喊打砸。

我问诊的是一个小女生,她当时也就16岁左右。她是因为抑郁症住院的,尝试过自杀。抑郁症的人本身就不太愿意跟别人交流,因此问诊过程很困难,问半天才问到一点点信息。她一直低着头,跟我没有什么眼神接触,身上释放的气息就让我心情也变得压抑。作为一个外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她自己的内心究竟有多痛苦?

由于本人嘴皮子功夫不错,在慢慢交流的过程当中她对我没有那么抗拒,话慢慢多一些,而且肯坦露一些内心的想法。

我当时问她:你在这里有没有什么娱乐?

她说:没有。

我说:你有什么喜欢的东西吗?我带给你

她想了一会,跟我说她喜欢SHE以及踢毽子。

我答应她,下次带SHE的娱乐杂志以及一个毽子给她。

当我第二次去的时候,我跟带教老师说要把东西给她,但是被老师直接拒绝。其中一个原因是说,怕毽子上面的铁钉子会被用来作为患者自残的工具,出事的话要负责任。也许老师说得有道理,但我仍然觉得这样有些不近人情,在治病的过程中仅仅在治“病”。不过我也比较胆小,不敢反驳,也就认怂了。

我不知道她是否会因为我失信而在意。不过我自己却一直记住这一件事,脑海中时不时会浮现出她那失落的眼神,想着她一直呆呆地坐在病床上的样子,让我甚是自责。



说这个事是要说明什么?我想说的是,我们对于心理精神疾病的患者缺乏人文关怀,我们几乎都把他们当做“病人”,我们把目光都集中在“病”上面。当然,我并非把责任推到医生身上,这是整个社会的责任,你我他,都逃脱不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变,压力越来越大,心理精神方面的疾病越来越多。数据统计,我国心理精神疾病的患病率高达17.5%。按这个比例算下来,每6个人当中,就有1个人患病,总人数超过2亿,其中儿童、青少年及老年的心理精神问题更为突出。这里所说的心理精神疾病包括有焦虑、严重失眠等,并非局限于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严重疾病。

尽管有如此大的患病人群,但是却没有获得足够重视,甚至社会对该群体充满歧视。许多有轻度心理精神疾病的患者,他们不愿意去就诊,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担心被歧视。他们担心被同事、朋友、甚至家人所歧视,如果被贴上了心理精神疾病的标签,他们很可能会失去工作、爱情,甚至被家人抛弃,社会关系破裂。因此,很多患者不得不隐藏自身的种种症状,不敢去就诊。由于歧视,他们失去了治疗时机。

即使患者能去接受治疗,也依然很难重新融入社会。有的患者被送到医院之后,家属就销声匿迹,这种现象在基层以及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比较常见。哪怕经过药物治疗,病情控制稳定,患者也难以重新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单位总会以各种理由将患者辞退。哪怕没有被辞退,周围同事的各种“特殊对待”,亦会让患者知难而退。药物治疗能帮助他们控制病情,但是没有获得家人、同事、朋友以及社会的接纳,他们就永远无法成为“正常人”。

有一部香港电影,《一念无明》,很深刻地反应社会(包括家人、朋友、同事)歧视对精神病患者的影响。相对的,在西方国家,心理精神疾病发病率更高,我在前面关于冰岛的一篇文章也有提到。不过呢,他们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去接受治疗,康复后更容易重新融入社会。这跟整个社会对心理精神疾病的认知及接受、包容程度有很大关系。

患重病的人,例如肿瘤、白血病,大家对他们的遭遇均觉得非常惋惜,也很积极去帮助他们。犯错的人,改过自身后,我们会说“浪子回头金不换”,我们会去鼓励他们、接受他们。

那么,我们也应该用足够的宽容去对待心理精神疾病的人群。得病不是他们自己的错,他们不应该被视为洪水猛兽、妖魔鬼怪,不应该被视为“另类” 。何况,我们在其他人眼中,何尝不是一个“另类”?

以上为全部内容,欢迎留言探讨

本文是莫志硕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8-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