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吴振凯 人已读
如何早期发现斜视?
如果出现下述情况之一就有斜视的可能,应该及时到医院专科检查:
家长发现孩子在注意力不集中或全身抵抗力下降时,是否出现斜眼;
有歪头看东西的习惯;
容易怕亮光,经常眯着一只眼看东西。
斜视有哪些危害呢?
斜视的危害可从外观、视功能和心理等三方面来讲,其中对视功能的影响最为严重。首先,外观上不美观,造成儿童心理上有自卑感;其次,对视功能的影响,其中使视力发育影响较大,斜视眼的视力往往较差,常引起重度弱视,斜视患者一般没有正常的立体感;再次,有些斜视若不及时治疗还会影响儿童的身体发育如脸面不对称、歪脖子等。
斜视不用治疗自己会好吗?或者等长大了再做手术真的不迟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双眼视觉的发育。视觉发育的敏感期为出生后到八周岁,其中出生到3周岁这段时间为关键期;视力和视功能的成熟年龄一般在6周岁以前。在这些时间内出现的斜视,就会严重影响视力和视功能的发育。等过了视觉发育的敏感期再来治疗斜视,那受影响的视力和视功能就不能恢复。
儿童斜视手术几岁做效果最好?
主要看斜视类型、双眼情况以及发病时间而定:
先天性机械性因素所致的斜视,如果是韧带或肌肉筋膜异常,手术越早越好。
先天性斜视多数学者认为在生后6-18个月内手术对建立双眼视功能最好。
单眼内斜或伴有弱视的斜视,不急于手术,先治疗弱视,待双眼视力平衡后方可手术。
小度数的斜视、间歇性斜视以及斜视角不稳定的儿童斜视,要密切观察其变化规律,不必急于手术。
发病较晚的,如发生在2岁以后的斜视应在3-6岁期间进行手术。
斜视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斜视的治疗宜尽早,目前主要治疗手段包括手术和非手术。大部分斜视是要通过手术才得以矫正。对于一部分儿童内斜视配戴眼镜可以部分或全部消除斜视,还有一些小度数斜视可以通过配戴三棱镜或训练双眼单视功能来治疗,重新建立双眼视功能。
什么是弱视?
弱视是指眼球没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经睫状肌麻痹检影后矫正视力<=0.8者均为弱视。
弱视是怎样形成的?
由于先天性或在视觉发育的关键期进入眼内的光刺激不够充分,剥夺了眼底黄斑形成清晰物像的机会和(或)两眼视觉输入不等引起清晰物像与模糊物像间发生竞争所造成的单眼或双眼视力减退。
怎样才能早期发现孩子的弱视?
做作父母的发现孩子看书写字时两眼是否离书本太近,看人物时是否两只眼睛一齐注视,有无一眼注视,另一眼偏斜的情况;看人时是否总歪着脑袋,无论有无以上情况, 都应常规定期到医院检查,是早期发现弱视的最有效办法。
怎样区分弱视的严重程度?
屈光不正矫正以后,远视力<=0.2者为重度弱视;矫正视力为0.25-0.5者为中度弱视;矫正视力为0.6-0.8者为轻度弱视。
弱视能治吗?
对高度远视、屈光参差等引起的功能性弱视、发现得早,矫治及时效果是比较满意的。
弱视有哪些常用的治疗方法?
弱视治疗的关键是准确验光(儿童还需散瞳验光,配戴合适的眼镜,在此基础上进行治疗)。
(1)传统遮盖法+精细目力家庭作业:遮盖视力好的眼睛,强迫弱视眼(戴眼镜)看东西,同时作精细目力家庭作业,如:用弱视插板进行训练,刺激视神经系统的发育,使弱视眼视力提高。本法简单易行,适用于斜视性弱视和屈光参差性弱视,效果可靠。
(2)后像+红光刺激:首先利用后像压抑周边视网膜,其次利用红光,作为刺激源刺激弱视眼黄斑区来提高视力。此法简便易行,每次治疗时间短,见效快,尤其适用于注视性质不佳的重度弱视,其它还有压抑疗法,视刺激疗法(即CAM刺激仪)等。
家长应如何指导孩子治疗弱视?
(1)要充分了解弱视治疗过程是缓慢的,视力是逐渐提高的,因此家长不能操之过急,要有耐心、恒心。
(2)要耐心劝导孩子坚持戴眼镜。除洗澡、睡觉之外,一定要坚持戴眼镜,尤其是遮盖健眼时,这点很重要,镜腿要用链条连起来,防止眼镜打碎。
(3)引导孩子在看近物时,一定要戴镜,尤其是绘图、写字时,这样常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对中、重度弱视的儿童,除戴境外,还要坚持到医院进行弱视训练治疗,应用弱视刺激仪(CAM)家长要鼓励孩子认真画图,尽量画得准。
(5)坚持及时复诊。2-3岁的儿童每两周一次,更大一些的儿童每一个月一次,请医生检查眼底,视力等,每年要散瞳验光一次。总之,由于儿童年龄小,自制力差等因素,家长耐心指导孩子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弱视有没有药物和手术疗法?
弱视到目前还没有发现有确切疗效的药物或手术疗法。目前临床上也有应用左旋多巴类药物辅助治疗弱视,但尚未有充分证据显示其对弱视有确切的疗效;至于手术,一般用来治疗引起弱视的病因,如斜视手术,手术本身并不能提高弱视患者的视力;也就是说,没有一种手术能直接治疗弱视。
更多信息请点击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网
www.0736eye.com,有我的联系方式哦!
本文是吴振凯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1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