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振文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头晕系列

长期头晕,是怎么一回事?

发表者:闫振文 人已读

头晕患者在神经科门诊非常常见,这其中中老年患者又占据了大部分,他们认为自己的诊断是:脑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颈椎病或者脑血管痉挛等,在服用疏通血管的药物后,刚开始还好,但是时间一长效果就慢慢的差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去年的八月份,从东莞转过来一位年轻男性患者,头晕的厉害,一天大部分时间都躺在床上,头部移动一下就觉得晕的厉害,当地诊断为耳石症。给予手法复位后,没有什么效果,一个月过去了,患者干脆就到广州就诊。当给患者查体时,发现患者走路总是倾向一边,双腿并拢后身体也总是倾向一侧,仔细询问病史,患者在起病前有一次较为严重的感冒,给予仪器检测,发现患者一侧前庭功能减退,因此患者的正确诊断应该为:前庭神经元炎。尽管激素等治疗后,患者头晕症状有所好转,但是治疗延搁的时间相对较长,患者很难恢复到正常水平,仍旧每天都觉得头部晕乎乎的。像这种例子,在临床上遇到不止一个,如果治疗不及时,很多患者最后都会出现不敢走快路,否则就会头晕的厉害。
在引起患者出现剧烈头晕的疾病中,耳石症算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因为患者的头晕往往和脖子转动有关联,因此许多患者认为自己是颈椎病,当患者年龄较大,做颈椎片时,往往可以找到颈椎增生的证据,这更使得患者确认自己就是颈椎病的诊断。而作为专业医生知道,之所以颈部活动会引起患者的头晕,是因为当颈部运动时,当然耳朵也会随着脖子动,造成耳石会在内耳半规管引起淋巴液不正常流动,产生眩晕。然而,在许多基层医院,很多医生还是把这种与颈部活动后产生的头晕误诊为颈椎病,给予疏通血管,营养神经等治疗后,效果往往不理想,导致患者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反复出现头晕的发作。
在几年前,有一位外地的大约60岁的农村妇女,因为长期头晕就诊,科室进行病例讨论,当问她在当地医院诊断和治疗的情况时,她说因为头晕反复发作,当地医生诊断她患得是“美人综合症”。当时,所有在场的医生听了都觉得奇怪,后来大家恍然大悟,原来她把“美尼尔综合症”听成了“美人综合症”。美尼尔综合症也是一个比较常见的引起头晕的疾病,发作突然,可在任何时间发作,甚至入睡后也可发作。最常见的症状是:病人睁眼时,感觉房子或周围物体在转动,闭眼时则自觉身体在旋转,眩晕来势猛烈时可使病人突然倒地。发作期间病人睁眼或转动头部则症状会加重,故大多数病人闭目静卧,头部和身体都不敢转动。多数病人在发作时出现单侧耳鸣及耳聋,少数是双侧的。约25%的病人在发作前已有耳鸣及耳聋出现,而在发作后加重,其余约25%在发作后才逐渐出现耳鸣或耳聋。60岁以上老人发病罕见,多为青壮年,近年亦有儿童病例报告,病程多为数天或周余。这位转诊的老年女性只有反复头晕,没有耳鸣和听力下降,最后诊断上不考虑是美尼尔综合症。
在临床上遇到头晕的患者,医生一般首先问患者是否在头晕的同时,有无感觉存在天旋地转,或者周围物体在晃动等,如果有这种现象,则定义为眩晕,如果只是头部昏沉感,头部晕乎乎的,则称为头昏。对于后者,在门诊经常会见到,这也是门诊就诊较多的一部分人群。这种头晕是一种精神性头晕,最大的特点就是查体正常,而患者反反复复的感到头部的昏沉感,使得患者觉得心里很难受,他们往往认为自己得的是颈椎病,或者脑血管痉挛,脑供血不足,而经常到医院或者诊所打针,疏通血管治疗,病情时好时坏,其实这种精神性头晕本质上还是抑郁焦虑情绪状态的一部分,如果仔细询问,他们往往夜间入睡困难,易于早醒,平时心情闷闷不乐,懒洋洋的还容易疲劳,头晕是他们拒绝做任何事情,即便是以前最喜欢的事情的借口之一。我遇到过很多这类患者,从年轻人到老年人都有,他们把自己的病情归结为血管痉挛,因为B超结果是血流速度加快,或者认为是颈椎病,因为颈椎X片结果是颈椎骨质增生,其实这属于没有找到责任病因,因此治疗上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越做越失去信心,以为头晕无可救药了,如何换一个角度,按照抑郁焦虑来治疗,那么很快患者的头晕症状减轻,而且人也变的精神起来。
头晕的原因还有很多,仔细分析才能够找到病因,记得今年年初初八刚上班,就来了一位40岁左右的患者,坐着轮椅,有家人推着到门诊。这位患者大年初三早晨做早饭,不小心头碰到门上,也不是很严重,结果初四就觉得头晕,走路摇晃,初五就不能够从床上下地,一起来头就晕,初六就坐上轮椅了,做头部核磁共振检查,没有发现任何问题。在耳鼻喉科检查排除了耳石症,又做不到其他原因,于是就介绍到神经科门诊找我。我让他住院检查,然后告诉下面的进修医生和博士研究生,这是一个副肿瘤综合症,病变很可能是小细胞肺癌。几天后,检查结果证实了这个诊断,下面的医生感到不可思议,我告诉他们,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是有规律的,不管疾病以何种形式起病,本质的东西是不会变的,而要抓住这个本质的核心,就需要不断的思考和实践,才可以很快地找到疾病的病因。

本文是闫振文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2-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