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肺癌
在当今社会,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恶性肿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肺癌是世界和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占据肿瘤死因的第一位,且有持续增高趋势。卫生部最新公布的全国第三次死因调查中,肺癌居我国肿瘤死因首位,占全国肿瘤死因的22.7%。肺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肺癌防治的形势十分严峻。
肺癌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主要的致肺癌因素有三类:吸烟、职业暴露、环境污染。吸烟已被公认是肺癌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尤其对男性肺癌的人群归因危险度一般在80%以上。吸进的烟雾含有大量的尼古丁,沉积在大支气管里,甚至深入肺周围区,容易引起癌变,烟民极易患上肺鳞癌。世界卫生组织公布9种致肺癌物(石棉,矿物油,氯化乙烯,砷和某些砷的化合物,煤的燃烧产物等),12种可疑致癌物(二恶英,镍、镉、铅以及这些金属的某些化合物,硫酸二甲酯等)。接触这些有害物质的工人有危险,但新装修的居室内可能也存在这些污染。此外,大气污染、厨房油烟等也是日常接触的致癌危险。
要提高肺癌患者的生存率,首先要及早发现,低剂量CT是目前唯一没有被明确否定的筛查方法。体检或意外发现疑似肺癌病灶之后,即应进行肺癌的鉴别诊断。一般将直径大于3cm的实质性病灶称为肿块,小于3cm则称为结节。肺部肿块的恶性率超过90%。孤立肺结节,病灶越小、恶性可能越低,鉴别也越难。<5mm者恶性率不到1%,一般只需随访,>10mm者需动用动态增强CT、薄层扫描三维重建、动态体积测量、核素扫描等多种检查手段鉴别。PET-CT仅是可以选择的一项检查手段,检查>10mm结节的准确率约92%,结节≤7mm则结果不可信,加之价格昂贵,目前不宜作为常规。如果影像学检查认为肺癌可能较小,可随访2年。如果高度癌疑,则准备手术。如果考虑不宜手术的肿瘤或需病理的非肿瘤病变,可进行CT引导下的经皮肺穿刺、支气管镜或胸腔镜。
“放化疗有可能缓解、手术有可能治愈”,目前仍是肺癌治疗的共识。临床诊断早中期(I、II、IIIa)非小细胞肺癌可行手术切除,术后II、IIIa期患者需含铂方案辅助化疗,IIIa期患者应考虑局部放疗。不能手术的非小细胞肺癌采用以放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近年来,以吉非替尼为代表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改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远近期疗效与生活质量中的作用显示出令人鼓舞的前景。由于其独特的作用机制、较好的疗效和生活质量以及较低的副作用,其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和PS较差的患者治疗中具备选择优势。对于小细胞肺癌,I期可行手术切除,术后含铂方案辅助化疗,其余患者采用放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本文是陈连刚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