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必军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儿麻后遗症后发症状,不容忽视

发表者:黄必军 人已读

小儿麻痹症俗称“儿麻”,是由噬神经细胞病毒感染脊髓前角细胞和某些脑干运动核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属于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该病主要发生在3个月~3岁的婴幼儿,且以肢体麻痹瘫痪为主要表现。

脊髓灰质炎是古老的疾病,早在3000年前埃及出土的木乃伊中就发现有肢体畸形、肌肉萎缩类似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的病人。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八仙之一、铁拐李也有类似体征。在交通不发达的农业经济时代,这一疾病只是呈散发状。在20世纪30年代~50年代,脊髓灰质炎成为最可怕的疾病之一,在欧洲和北美洲大流行,每年有数千名儿童因病致残。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通过注射疫苗的方式使这一疾病在大多数国家得到有效控制。

我国脊髓灰质炎大流行比欧美国家要晚得多,高峰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20世纪80年代初。疫苗研制出来后,通过采取计划免疫等措施,使得这一疾病得到控制。我国于2000年被世界卫生组织(WHO)证实实现了无脊灰目标。

从2000年我国实现无脊灰至今,已有15年之久,随着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流行逐渐得到控制,小儿麻痹后遗症也逐渐被人们淡忘。但有一个不得不引起我们重视的现象,那就是小儿麻痹症的“后遗症”时代已经到来。

小儿麻痹后遗症的残疾主要表现为肌肉麻痹和肢体瘫痪,包括髋关节挛缩屈曲或者松弛不稳甚至脱位,膝关节屈曲畸形,小腿向内弯或者向外弯,肢体肌肉萎缩无力、上下肢活动困难、双侧肢体不等长等。此外,小儿麻痹后遗症的症状还表现在脚部的各种畸形(如走路时脚跟不能落地或脚尖不落地),以及脊柱的弯曲畸形、骨盆的倾斜畸形等身体部位的畸形。

随着年龄的增长,体重的增加,超过40岁的儿麻后遗症患者会出现一些“后发症状”,即发生肌肉无力的加重,原先可以完成的动作逐渐变的困难,有些需要用手扶腿“手压腿”才能行走,甚至膝关节反屈,久而久之,健侧的腰椎和髋关节出现蜕变导致疼痛,进而影响生活质量。

blob.png

根据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附属康复医院秦泗河矫形外科的临床资料统计显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几十万罹患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的患者已经进入老年,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的患病者也已进入中年。而在1996年~2005年之间的3310位病人中,约2/3的人未实施过矫形外科手术。询问病史时,患者表示,既找不到合适的专科医院也找不到专门手术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的医生治疗。

这实际上反映了我国小儿麻痹后遗症外科治疗的现状。这些患者绝大多数生活在农村,相当一部分没有接受过治疗。即使曾经接受过治疗的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加,肢体代偿功能减弱,加上身体肥胖骨质疏松、骨关节的蜕变等因素,导致很多临床症状突显出来:髋、膝关节疼痛,足踝疼痛,原有轻度畸形加重或畸形再发,从而加重了肢体残疾。

每周四,笔者在秦泗河教授的专家门诊,至少能看到30个以上40岁~50岁的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他们因下肢畸形,几十年来严重跛行或持拐行走。秦泗河教授给他们做检查后,告诉他们手术治疗能明显改善行走功能,这些患者听后喜极而泣,因为很多患者因为行走困难在很多大医院就诊并未收到肯定的答复。如果每个省市都有专门手术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的医生,能够让这些患者在20岁之前实施正确的矫形手术,疗效显然会更好。

儿麻肢体畸形的矫正与重建,在某种程度上超出了常规骨科疾病治疗的范畴,在骨科医生继续教育上也是空白。对遗留的上百万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进行系统的现代矫形外科治疗和康复,仍是我国骨科医生肩负的一项艰巨的任务。在此,呼吁骨科医生掌握现代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外科治疗的方法,以及优化组合的生物学手术原则,树立微创意识和整体意识,帮助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重获行走的自由。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8-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