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前沿
发表者:杨勇 人已读
骨质疏松是目前影响人们健康的疾病,仅次于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群。骨质疏松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退化为特征,以致骨的脆性增高及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全身性代谢性疾病。
目前我国已进入老年社会,据估计,约有八千万人患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的直接后果导致支撑人体组织的骨骼系统,在轻微的暴力和外伤作用下发生骨折,尤其是发生在人的承重骨,如脊椎骨和髋部的骨组织。据报道,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当中,每年约有30%发生脊柱骨折或其它部位的骨折。脊柱椎体压缩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并发症,其发生的后果是导致人们的长期腰背痛、一过性的肠梗阻和尿潴留,严重时压迫脊髓造成下肢瘫痪,其后期还会导致脊椎后凸、驼背畸形以及心血管症状,失眠、沮丧、抑郁等精神症状。不仅如此,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还造成病人的生活质量下降,对家庭及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正因为如此,有效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显得极为重要。
正常脊柱
压缩骨折后的脊柱
传统的治疗方法为保守及手术治疗。保守治疗主要是病人口服消炎镇痛药缓解疼痛,同时病人长期卧床休息,骨折椎体不能得到很好的复位。由于老年人自身代谢能力减弱,成骨能力下降,骨折愈合时间长,而且长期卧床还能使得骨组织的脱钙能力较活动时加大,加重骨质疏松。同时长期卧床容易造成老年人的坠积性肺炎、褥疮、泌尿系结石、下肢静脉血栓等,增加了病人的痛苦,甚至危及病人的健康,增加了死亡率。病人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因此,保守治疗逐渐被临床医生及患者所拒绝。对于压缩性骨折,压缩程度严重、影响脊柱稳定性的可以考虑手术治疗,传统的手术治疗是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手术创伤大,时间长,失血多,加上病人骨质疏松,螺钉植入握持力不够坚强,需加入骨水泥维持复位固定。同时,由于病人大多是老年人,身体状况欠佳,多不愿意接受手术。因此医学专家正积极寻找新的技术治疗这种骨折。
目前有一种新型的椎体成形术,即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在原有的椎体成形术基础上有所改进,避免了原椎体成形术的一些缺点,如骨水泥的渗漏、椎体复位的不满意,这种方法是经皮通过椎弓根置入注射套管,达到压缩椎体,通过套管置入球囊,充气扩张压缩的椎体,恢复椎体的高度,然后置入固化剂骨水泥,增加椎体的强度,从而达到复位椎体、增加椎体稳定性、临床止痛、防止后期的后凸畸形的治疗目的。该方法在国外应用的有效率达到95%。
椎体成型手术前后图片
目前我们已成功引进这项技术并应用于临床治疗,先后治疗了500多名患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该方法是在局麻或全麻下进行,结合先进的椎弓根定位导航系统,经皮穿刺椎弓根完成手术,手术切口仅1-2cm长,手术时间仅1小时,术后病人疼痛立即缓解,术后3天下地,生活基本自理,一周即可出院,无任何并发症发生。该方法自开展以来,受到患者的一致好评,也受临床医生的关注。对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这种方法不失为一个最佳的治疗方法。
本文是杨勇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12-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