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书斌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手术室里的“容嬷嬷

发表者:檀书斌 人已读

无标题.jpg

首先,来看这张略有些惊悚的照片。病人已经麻醉,头上却扎了好些长针。难道是传说中的容嬷嬷干的吗?当然不是,这其实是电生理工程师安置的监测探针,为手术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Intraoperative Neu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 IONM)是监测手术中处于危险状态的神经系统功能的完整性的一门技术。在现代医学手术中,各种影像技术提供了解剖结构上的资料,而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则从功能上提供给手术医生更多的信息。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协助手术医师鉴别不明确的组织,特别是那些穿过或围绕在组织或肿瘤上的神经纤维。许多人也许会不理解,就拿开颅手术来说,不是打开头颅以后脑子就在眼皮底下吗?怎么还会分不清哪块能切哪块不能切呢?把肿瘤切光,正常脑子留下不就得了?事实当然不是这么简单的,肿瘤和神经组织往往会融为一体,肉眼难以分别。这时就要用到电生理探棒来刺激这部分组织,如果组织内有目标神经,头部、躯干、四肢的探针和电生理监测仪之间的回路就会受影响,发出警报,提醒手术医生不能直接切除这部分组织。这种刺激同样可以用于正常组织,让医生更确定相应部位的功能。

除了直接损伤之外,缺血也会引起脑和神经的损伤。这种损伤往往很难用传统方法及时发现。打个不太贴切的比方,就像有时你拔掉电视机的插头,而屏幕却会过个一两秒才熄灭。脑血管病的手术,无论开颅或是血管内介入,经常都需要永久夹闭或者栓塞某根血管,这个时候就需要电生理监测大显神威。开颅手术可以在夹闭后观察电生理指标,如果下降则需要调整夹闭位置或者放弃夹闭。介入手术则是先用一个球囊阻塞这根血管,同样,如果电生理指标异常就要松开球囊恢复血流,然后采取另外的手术方法。

还有一个进阶的方法。有时完全堵塞血管很困难,这时就可以将一根微导管输送到目标血管内,通过微导管注入丙泊酚等麻醉药物,一样达到观察的目的。

总之,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可以客观地评估在术中病人神经系统功能的完整性,使手术进行得更顺利、更安全。

本文是檀书斌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8-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