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吉训明 人已读
原创2017-12-29杨晓燕宣武医院低氧与缺血适应医学
远隔缺血适应训练——脑卒中防治的一种新方法。但这种方法是怎么来的呢?今天小编就和大伙聊聊缺血适应训练的由来,聊聊它的前世今生。
不知大家是否听说过巴瑶族——海上的吉普赛人。巴瑶族是东南亚的一个民族,生活在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之间海域,多数人潜海捕鱼为生,常被称为“海上吉普赛人”,被认为是最后一支海洋游牧民族。
他们几乎整日和水打交道,可以潜到30米甚至更深的海域捕鱼,寻找珍珠以及海参,至少坚持5分钟以上才浮出水面,而我们一般人憋气时间比5分钟短得多,提示人通过训练可以有很强的耐受缺血缺氧的能力。
我们的脑组织缺血缺氧3分钟脑电活动消失,缺血缺氧5分钟出现脑细胞坏死。既然人通过缺血适应训练会产生很强的耐受缺氧的能力,是否能让脑卒中的患者充分的利用这种能力,减少脑组织坏死,减轻神经功能损伤呢?这期间有着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
1963年,我国著名生理学、神经生物学专家吕国蔚教授研究发现:低氧条件下机体器官组织为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恒定会发生一系列的积极反应,并将这种现象理解为机体组织细胞的一种"获得性耐受",就此提出低氧预适应的组织细胞机制,即低氧预适应的概念。
1986年,美国学者Murry在研究犬心肌缺血模型时,发现阻断冠状动脉5分钟后再灌注5分钟,反复4次之后可使阻断冠状动脉40分钟所致的心肌梗死范围比对照组减少75%。
1990年,Kitagawa及同事发现,短暂、轻微的脑缺血可以对2天后的再次严重脑缺血产生保护作用。随后,国内外学者开始了证明缺血预适应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
而这些,与我们今天使用的通过双侧胳膊反复加压放压进行缺血适应训练来防治脑卒中、心梗等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预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以上文章转载自宣武医院低氧与缺血适应医学,欢迎关注及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保持文章完整)
本文是吉训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18-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