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依群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科普宣教

脊柱肿瘤围手术期宣教

发表者:曹依群 人已读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脊柱肿瘤诊治中心

手术团队:曹依群,陈鑫,李德亨


术前宣教及准备工作

1.疾病宣教:介绍成功病例,心理疏导、稳定情绪,讲解治疗方法

2.饮食指导:增加营养,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钙、高纤维素的饮食,多吃水果、蔬菜,防止便秘,多饮水,防止泌尿系感染及结石,服用软化通便药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陈鑫

3.体位指导:病人需卧床休息,避免下床,以防病理性骨折致截瘫,脊柱存在异常不稳定性因素的应戴外固定支具保护

4.呼吸道准备:禁烟,被动吸烟也不允许,做深呼吸、咳嗽训练增加肺通气与排痰。预防感冒

5.术前重要检查:评估患者全身情况把握手术适应症,脊柱MRI和CT,评估脊柱肿瘤、椎体及附件结构侵犯范围,制定手术计划。

6.围手术期药物镇痛:疼痛是脊柱肿瘤患者最常见、最主要的症状,按照非甾体抗炎镇痛药物、阿片类药物、抗抑郁或抗惊厥等药物的阶梯式应用。

术后观察及处理

1. 术后生命体征监测:吸氧、心电监护、密切观察神志、脉氧、体温、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

2.体位护理及压疮护理:术后平卧,翻身时保持患者头-颈-躯干为轴线位翻动,每2h翻身一次,压疮重在预防;

3.术后脊髓神经功能观察:对比术前,观察肢体活动、感觉及肌力情况;

4.术后伤口及引流管观察和处理:妥善固定引流管,保持其通畅,准确记录引流管的颜色、性质、量。术后短时间内大量鲜红色液体引流出,应考虑术区有活动性出血,此时不能轻易夹管,应适当抬高引流管,并给予止血、补液、输血等支持治疗,并注意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及神经功能有无障碍。结合术中硬膜是否打开判断引流液的性质,如果引流液将清澈或为淡红色液体,则应高度怀疑是脑脊液漏,应控制每日引流量,一般不超过250ml,防止出现低颅压反应;

5.术后疼痛处理:大部分脊柱肿瘤患者术后疼痛缓解比较明显,早期术后有镇痛泵镇痛,但在后期康复和锻炼过程中仍会出现不同程度疼痛,同样遵循阶梯式的镇痛用药原则;

6.术后饮食护理:术后当日要求患者暂禁食,术后第一天根据病情或医嘱可逐渐改为流质或半流,观察其恶心,呕吐及腹胀等反应,鼓励其多进食如奶类、蛋类、瘦肉类、鱼类、新鲜蔬菜、水果等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适当多饮水每日2000~3000毫升。

7. 预防肺部并发症:加强呼吸道管理、预防呼吸道感染, 鼓励患者做深呼吸、用力咳嗽,协助排痰,遵医嘱做雾化吸入;

8. 预防泌尿系感染:会阴、尿管护理,锻炼增加膀胱的收缩力,为训练自律性膀胱创造条件,鼓励患者多饮水,保持尿管通畅;

9.早期康复锻炼:早期鼓励患者应在床上进行功能锻炼,视患者个体情况,一般采用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结合的方式。术后若全身情况已稳定,对于无明显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应提倡早期活动,对于功能完好的肢体和关节应加强主动锻炼,可利用亚铃、握力器等器械进行肌肉和关节的各项锻炼。对于瘫痪肢体早期应进行被动练习和局部按摩,预防关节黏连、肌肉萎缩等并发症。随后开始脊柱背伸肌练习,以主动为主,被动为辅。先行简单的挺胸、抬腿等过渡性练习,后行5点支撑法练习,仰卧位头、双肘、双足跟5 点支撑起全身,使背部后伸,50-100次/天。

出院宣教

1.几个注意事项

1)伤口换药和拆线问题:一般情况2-3天换药一次,拆线时间视伤口愈合情况而定,一般在术后10天左右。在康复过程中切忌用力牵拉伤口,尤其在翻身过程中,勿要用手抓挠伤口以防裂开和感染。若出现伤口不愈合或裂开及时就诊联系主管医师;

2)外固定支具佩戴及时间问题:脊柱肿瘤常因椎体或附件侵犯导致脊柱失稳,脊柱肿瘤切除的同时需要对脊柱稳定性进行重建,通常有一些内固定材料和人工骨的植入,这样才能对脊柱进行加固,尤其是植入的骨质和人体自身的骨质生长到一起需要数月以上,过度活动和脊柱不稳会影响骨质融合,所以戴外固定支具的目的在于限制、支撑和保护脊柱作用。一般来讲外固定支具需要佩戴3个月左右的时间;

3)病理结果获得(非常重要):病理结果一般在术后14个工作日后可获得,脊柱肿瘤以转移性肿瘤居多,后续治疗对延长患者生存非常关键。

2.几种紧急情况需及时就诊问题

1)突发或逐渐加重的肢体疼痛、麻木、感觉减退;

2)肢体无力、甚至截瘫;突发大小便失禁;

3)颈椎或胸椎手术病人出现呼吸困难等情况应立即就近就诊,并和主管医师取得联系。

3.是否需要后续治疗和术后复查问题

对于脊柱转移瘤患者应在主管医师指导下进行多学科综合治疗(包括放疗或化疗、以及靶向治疗)。脊柱肿瘤的治疗是一长期的过程,治疗后的随访和定期复查非常重要,便于及时发现并处理复发病灶和各种情况。根据脊柱病灶恶性程度,一般在术后1-3个月进行脊柱增强MRI和三维CT复查。

本文是曹依群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8-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