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圣立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论文精选

耳石复位Semont方法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38例效果观察

发表者:于圣立 人已读

良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是一种在体位改变时以短暂眩晕发作为主要表现的内耳半规管疾病,属于周围性眩晕,在临床上占眩晕症的1/3左右1。此病虽为耳鼻喉科疾病,但患者常在神经内科就诊。其发病原因有多种,经研究表明2,3该病多数是由于椭圆囊中的耳石脱落到半规管,并随头位改变在半规管中不断移动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其中耳石落到后半规管的病例最为常见,因此对本病单纯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主要采取颗粒复位手法(particle repositioning maneuver, PRM)治疗2,4。笔者采用Semont方法3,6治疗38例BPPV, 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至2010年2月,我科共筛选收治38例BPPV患者。其中男13例,女25例;年龄28~72岁,平均50岁;病程3~180天,其中小于1周的8例,1周~1个月10例,1~6个月20例。所有患者均根据Dix-Hallpike诱发实验4阳性做出后半规管良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

1.2 临床表现

所有患者均为在改变体位时发病,30例是在起床或躺下时突然眩晕发作,5例在抬头时发作,3例在向前弯腰时出现症状。均为强烈的视物前后翻滚样旋转感,患者会惊恐地抓住身边的物体以防摔倒,症状持续时间5s~3min后自行缓解。17例伴恶心,8例有呕吐症状;2例发作前有双耳耳鸣史,3例有头部外伤史。

1.3 治疗方法

根据Dix-Hallpike变位眼震实验6确诊为BPPV且为后半规管耳石的患者行耳石复位手法治疗,采用Semont方法步骤如下5:患者坐于床沿,双脚下垂,头偏向健侧45°,并在此后的步骤中维持此头位;施术者面对患者,相对于患者健侧的术者手掌置于患者枕部,对侧手掌置于患侧颈部,并让患者双手紧握该患侧术者手腕,双手配合用力将患者由坐位快速向患侧倾倒,此时后枕部靠床而鼻尖朝上,患者会出现眩晕和眼震;待眩晕消失后,术者双手交换位置,将患者有患侧侧卧位迅速经坐位变成健侧侧卧位,此时前额和鼻尖靠床面而后枕部朝上,患者会再次出现眩晕和眼震,待症状消失后缓慢做起,头略前倾。以上几个步骤是一个循环,对仍有眩晕者可多次循环复位,直至每个步骤均无眩晕出现为止。复位后旋转性眩晕消失但会有漂浮或移动感;在每次改变体位时尤其是从患侧卧位到健侧卧位移动时速度要尽量快,在一个位置应停留足够时间,一般应维持至旋转感消失后1min再做下一动作;操作前要告知患者术中可能出现的症状,操作中注意保护患者以防摔倒受伤。治疗后嘱患者在两天内尽量保持直立头位,避免抬头、低头和弯腰等动作,睡眠时取健侧半卧位;术后第三天电话随访或来院复诊,如眩晕消失或诱发实验阴性则判为手法复位成功,对仍有眩晕发作者再次行该方法治疗,治疗3次眩晕仍发作者判为无效。

2 结果

31例经1次Semont方法治疗后症状完全消失,首次治疗成功率达81.58%;3例经2次、2例经3次治疗后症状消失,2例无效,均为肥胖高血压患者,总治疗成功率94.74%。治疗过程中均出现眩晕,7例有恶心、呕吐,10例有心慌、出汗症状。全部治愈的36例患者均随访1年,有4例复发,复发率11.11%,复发者再用同法治疗仍能缓解。

3 讨论

良性位置性眩晕是一种常见的前庭功能障碍疾病,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属自限性疾病大多于数周至数月后渐愈,超过3个月不愈着为顽固性位置性眩晕1,可能与外伤、耳部疾病、内耳供血不足(动脉硬化、高血压病)有关。而最为广泛接受的假说是半规管耳石症和壶腹嵴顶耳石症3,前者认为从椭圆囊中脱落的耳石游离在后半规管中,后者认为耳石黏附在壶腹嵴上而非游离在半规管中。由于后半规管壶腹位于最下方的解剖结构原因,耳石进入半规管后重力的作用最容易使后半规管壶腹受到刺激而产生症状。用耳石症可以解释BPPV的五大症状,即眩晕发作,眩晕具有潜伏期、短暂性、互换性和疲劳性。Agrawal等8在手术中发现约30%BPPV患者其半规管中确实存在结石。手法复位就是根据耳石症假说,按照一定的顺序改变头位,使后半规管中的结石沿着重力方向不断移动最终返回椭圆囊,从而缓解症状。我们对38例BPPV行Semont方法治疗总成功率达94.74%的满意疗效,支持耳石症是该病的一个主要原因。

在耳石复位Semont方法操作过程中,我们观察到,如果在向患侧及健侧侧卧时均出现眩晕,最后坐起时没有眩晕,则以后的治疗循环不再出现眩晕;若在向患侧侧卧及最后坐起时出现眩晕,而在向健侧快速侧卧时没有眩晕,则以后的治疗循环仍出现眩晕。因此把在向患侧及健侧侧卧时均出现眩晕作为复位成功的标志。复位成功后改变体位不能诱发出眩晕,但有些患者还会有上下漂浮或水平移动的感觉,可能是耳石到椭圆囊中对椭圆囊斑、球囊斑的刺激所致。有些患者一次不能成功,可能是一次手法复位时,尚不能使所有的耳石回到椭圆囊,因此在每个步骤应停留足够长的时间,给耳石足够的移动时间回到椭圆囊;治愈后又复发者,多是已复位到椭圆囊的耳石,由于种种原因又回到半规管,因此在复位后尽量保持头部直立,避免抬头、低头、弯腰等动作半卧位睡眠,以防止耳石返回到半规管。复位无效的原因可能是耳石黏附在壶腹嵴或膜半规管上,或解剖变异等原因使耳石不能顺利返回椭圆囊,还有非耳石因素如半规管瘘4、半规管骨折、内耳供血不足等引起的BPPV对手法复位无效。

颗粒复位手法(PRM)动作幅度小、速度慢,适用于肥胖、体弱、活动不便的患者,对粘附于膜半规管及壶腹嵴上的耳石的复位较为困难;而Semontf方法动作幅度大,速度快,使半规管中的淋巴液和耳石的动能增大,可以使粘附于膜半规管及壶腹嵴上的耳石顺利复位。综上所述,耳石复位的Semontf方法是治疗BPPV的简便、安全、有效的手段,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本文是于圣立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1-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