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发表者:遇涛 人已读
“如果天使有模样,他们一定清瘦、戴眼镜、有酒窝;如果天使有制服,颜色一定是白色和绿色;如果天使有名字,他们的名字一定叫遇涛、倪端宇、刘畅……”这是一位患者在好大夫网站上写下的一段话,里面提到的是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癫痫组的医护人员。作为国际一流的癫痫外科专家,遇涛带领团队在十几年间,用精湛的医术和仁心大爱,让无数难治性癫痫患者重获新生。
二十年专攻癫痫之路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一天,公主坟书市上,两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如获至宝地在旧书堆里翻出几本书,经不住大叫几声太好了,引得旁边的人也凑过来,一看书名是《癫痫外科学》,悻悻然走开,他们无法理解这本书在当时对这两个年轻人有多重要。那时的遇涛刚刚考取了宣武医院北京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李勇杰教授的研究生,领到了癫痫外科的研究方向,但在当时,从事癫痫外科专业的人非常少,教材因为不卖座,印刷数量很少,他们只能借书复印一些章节看,这次一下子看到好几本原版书,他和师哥自然兴奋得忘乎所以。
在知识储备阶段,遇涛不仅学习了本专业的书籍,踏实沉稳的他像一块海绵,抓住一切机会汲取各个相关学科的知识,儿科、神经内科、电生理……国内的看完了,又开始泡在图书馆翻阅外文资料。扎实的基本功让遇涛对癫痫这个古老而又复杂的疾病理解得更加透彻。在资源匮乏的年代,从一个构想开始努力,经过十多年的追赶,遇涛和同事们将药物难治性癫痫的治愈率提高了60%~70%,技术水平与欧美顶尖的癫痫外科中心不相上下。2012年,遇涛成功实施了国内首例脑深部电刺激术,为无法实施手术的癫痫患者带来曙光,至今已完成30多例,因成绩突出,多次受邀在世界癫痫大会上报告脑深部电刺激治疗成果。
“双百”医生背后的煎熬
医院里手术科室的医疗风险最高,脑外科更是险中之险,十多年来遇涛团队却保持着零医疗事故的记录;在好大夫网站的患者评价中,遇涛的“疗效”和“态度”投票率都是100%,是少有的“双百医生”。但外表沉着冷静的遇涛,内心也有很多煎熬的时刻,为了确定最佳方案,
在功能保留和舍弃之间做平衡,他有时会琢磨一宿,睡不着觉。癫痫病灶切得越干净,治愈率越高,术后复发的几率就越低;但同时对医生也是巨大的挑战,很多时候癫痫灶和大脑功能区关系很密切,切得越彻底,术后发生神经功能损伤的并发症也就越高。面对外院不敢手术的复杂患者,遇涛和他的团队总是顶住压力,全力以赴挑战难关,给患者最好的预后。术后如果出现特殊情况,他们几天都不回家,神经也绷得很紧,直到患者功能恢复了,大家才能长舒口气。
遇涛经常对身边人说,癫痫外科专家不仅要会开刀做手术,同时也应该很懂内科知识。首先要在大量的门诊患者中筛选出需要做手术的患者,患者入院后医生要把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诊断上,通过一些无创检查找出癫痫病灶。就像警察断案一样,找到直接证据,包括“罪犯”的作案时间、地点等。其中,脑电图可以定位异常放电的大脑区域,核磁共振能找出大脑异常结构,PET-CT可找到代谢下降的大脑位置,神经心理测试能定位受损的大脑功能区。只有精准定位病灶,医生手术前做到心中有数,术中才能将创伤几率降到最低。
外科医生不能只会做手术
在癫痫患者中遇涛的名气很大,很多外地患者千里迢迢赶来找他看病,亲切的态度,耐心专业的解答总能让焦虑愁苦的患者得以心安。研究了近20年的癫痫,遇涛觉得自己已不局限是一个外科医生,为了不辜负患者的信任,有些即使没有手术指征,他也不会推诿,而是中肯地给出治疗建议。
遇涛觉得,一个好医生不能只会做手术,还要做好患者的全程管理。工作之余,借助发达的互联网技术,遇涛参与设计了一款手机软件,通过它把病人分门别类地管理起来,患者在线记录电子日志——什么因素诱发发作、如何服药、服用的药物是否有效……医生通过在线监测给患者建议,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奔波;这些翔实的资料也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病情,制订最佳的治疗方案。
本文是遇涛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17-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