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儿腹泻-乳糖不耐受
一、乳糖不耐受症是什么
母乳和乳制品是婴幼儿主要的食物和能量来源,乳糖是哺乳动物乳汁中一种重要的营养成份。乳糖进入人体后在乳糖酶的作用下分解被机体吸收利用。由于乳糖酶缺失或活性降低可导致乳糖吸收障碍,从而引起肠鸣、腹胀、腹痛、腹泻为主的一系列表现,称为乳糖不耐受症。
二、继发性乳糖不耐受
继发性乳糖不耐受是指多种原因导致小肠上皮损伤,乳糖酶活性暂时性下降,多发生于感染性腹泻、炎症性肠病、手术及药物损伤小肠黏膜后,多数随原发病纠正后得以缓解。其中又以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后的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发生率较高。
三、轮状病毒肠炎后易出现乳糖不耐受
轮状病毒性肠炎是由于轮状病毒感染引起,主要表现为呕吐和腹泻,先吐后泻,严重的伴有脱水表现,为自限性疾病,病程一般一周左右可自愈。但轮状病毒可破坏肠黏膜,减少乳糖酶的分泌,还直接作用于乳糖酶使其分解,引起继发性乳糖不耐受,使腹泻迁延难愈,食用低乳糖奶粉或其他不引起乳糖不耐受的乳制品可缩短病程。
四、乳糖不耐受的表现
食物中的乳糖在小肠内不能被乳糖酶完全消化吸收,滞留在肠腔内,使肠内容物的渗透压增高、体积增加,肠排空加快,导致腹胀、肠鸣、肠绞痛、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婴幼儿常见症状是腹泻,典型的粪便为黄色稀便,带泡沫及酸臭味;较大的儿童则以腹部不适、腹胀为主要表现。
五、如何判断孩子有乳糖不耐受症
有感染性腹泻的病史、肠炎治愈后仍出现腹泻,伴有腹胀、肠道排气增多等,就需要考虑是否存在乳糖不耐受。如果怀疑孩子有乳糖不耐受症,可以先尝试不含乳糖饮食喂养,通常2周内胃肠道症状消失,而再次摄食含乳糖饮食后症状复发,可以考虑乳糖不耐受,可于医院进一步检查确诊。婴幼儿常用的检查方式是大便还原糖及PH值测定、尿半乳糖监测试验。另外,呼气查氢气,也是查乳糖不耐受的一个方法。
六、乳糖不耐受治疗
先天性乳糖酶缺乏应终身禁食乳糖,对于继发性乳糖不耐受首要的治疗是原发病的治疗,有营养不良者纠正营养不良,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避免滥用抗生素。主要治疗方式包括饮食治疗、补充乳糖酶、补充益生菌制剂等。
七、乳糖不耐受症的饮食注意
饮食治疗是乳糖不耐受症的主要治疗方法,避免使用乳糖及含乳糖食物可以有效控制或减轻症状。以奶制品为主食的婴儿,可以选用无乳糖奶粉,为优质牛乳蛋白配方,不含乳糖又能确保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的供应;较大的已经添加辅食的宝宝,辅食要注意回避含有乳糖的食物,以谷物类,豆奶或豆类食品以及肉类等不含乳糖食物为主。
原发性乳糖不耐受患儿临床症状与进食乳糖的量密切相关,可以采用少量多次摄入乳制品,以增强肠道对乳糖的耐受性。避免空腹饮用奶制品等也可以减轻乳糖不耐受症状。
八、添加乳糖酶和母乳喂养
乳糖不耐受症最重要的原因是乳糖酶缺乏或活性低下,理论上补充乳糖酶使最佳选择。如孩子是母乳喂养,出现乳糖不耐受,不需要停母乳,可在每次母乳喂养前添加乳糖酶,可明显缓解症状,当宝宝腹泻逐渐好转时,乳糖酶可以逐渐减量到停用。配方粉喂养的宝宝,可以在每次配方奶粉喂养前添加乳糖酶,或者换用无乳糖奶粉。
九、乳糖不耐受症服用益生菌
有用。研究表明多种益生菌与乳糖酶有关,能促进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增生,迁移替代病损的绒毛上皮细胞,有利于乳糖酶的恢复及治疗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引起的腹泻。目前市售益生菌已很普遍,可在饮食基础上辅助应用。
十、乳糖不耐受的腹泻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吗?
不需要,乳糖不耐受的腹泻为非感染性腹泻,应用抗生素不仅无意义,还会引起肠道菌群紊乱,加重腹泻症状。
十一、腹泻病什么情况需及时就诊?
出现下列任何症状的患儿必须及时送医院就医:腹泻剧烈,大便次数多或腹泻量大;频繁呕吐,不能正常饮食;高热;脱水体征明显:明显口渴、眼凹、烦躁不安、异常哭闹、精神萎靡;大便带血;年龄小于6个月、有先天性心脏病等慢性病史。
本文是彭万胜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