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李志量 人已读
平时经常有朋友会说自己由于某一健康问题吃了某一个偏方秘方马上就好了,就认为这个药很好很“有效”,这时无论如何反驳这个偏方的无效性也无济于事,他们对这种亲身体验和“眼见为实”深信不疑。
其实在现代医学体系里,证实一个药物或疗法的有效性是相当复杂和繁琐的一件事情,远非“亲身体验”和“眼见为实”那么简单;一个人生病了,然后用了药,病好了,这么显而易见的疗效难道不能证明这个药有效吗?现代医学告诉我们,这确实不能证实这个药有效。有两个简单的原因可以解释这种现象,一种是疾病的自愈性,另一种是药物的安慰剂效应。
理论上讲,任何疾病都有自愈性,有些疾病的自愈率还非常高,像皮肤问题中的斑秃、湿疹、荨麻疹,至少有50%的人不治疗也可好转,这就给判断疗效带来很大困难。这些容易自愈的问题用了药之后好转,通过单一的案例和个人体验很难判断是药物的疗效还是病情本身的自愈性。
安慰剂对很多健康问题和症状都有缓解作用,安慰剂简单理解就是,我们生病不舒服了,然后医生告诉我们有一个特效药专门针对这个病,疗效显著,我们吃了之后,果然症状好多了,其实医生给的“特效药”里并没有药物成份,是淀粉或大米;我们吃了这些安慰剂之后在心理作用的驱使下使得症状缓解。皮肤科比较经典的案例是瘙痒控制,有研究显示安慰剂对66%的瘙痒控制有效,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一个药物控制瘙痒的有效率高达66%,那从科学角度讲,这个药依然是无效的,因为它就是安慰剂。
既然疾病自愈性和安慰剂效应使得我们的个人体验、眼见为实都不可信,那究竟怎样证实一个药是有效的呢?现代医学理论用对照实验来解决这一问题,简单举例说明,比如研究某个药对感冒的疗效,我们找2000例感冒人群,分成A、B两组,一组1000个人,A组吃药,B组吃安慰剂(当然这组人群自己不知道是安慰剂),然后对比两组的有效率,这样就可以很大限度地避免疾病自愈性和安慰剂效应的干扰。假如A组用药后有效率是70%,而B组用“药”后有效率是60%,这时我们可以认为这个药是有效的,如果A组的有效率也是60%,虽然这个药使得600个感冒人群的症状缓解,但依然不能认为这个药有效。当然这里面还涉及到统计学领域里“显著性差异”的检验,这里就不深究了。
除了上述这种简单的对照实验,现代医学中还有“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系统评价”等更为专业和复杂的药效评估方法,这些通称为“循证医学”理念。不但个体的“亲身体验”在循证医学面前显得微不足道,单个医生基于有限病例的临床经验在循证医学面前也是苍白无力的。所以往后我们如果听说张三白头发吃了黑芝麻好了,李四脱发抹生姜好了,王五得了“蛇胆疮”抹了某个不知名的神奇药膏好了,就别再当真了,很可能都是这些健康问题自愈了;这些所谓偏方秘方如果真有效,被循证医学证实之后早就会在正规医院推广,不会偏安一隅,也不会只存在于民间。
本文系李志量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是李志量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17-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