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宏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保健养生

出汗多怎么办(转)!

发表者:邓宏 人已读

出汗多怎么办?

自汗

是指不因劳累或天气温热或应用发汗药,身体在白天自然出汗的状态。夏季出汗或运动后出汗一般属于正常现象,只是在正常人不该出汗时汗出较多,或自汗不止,无法固摄汗液才需要治疗或调理。

中医理论认为:“阳加于阴谓之汗“,意思是:出汗的原理是阳气鼓动蒸腾津液从皮肤毛孔泄出。人在夏季天气炎热时或运动时出汗属于正常现象,在寒凉天气或稍一轻微活动就出汗,或有事没事都出虚汗不止,就不正常了,需要调理了,因为出汗过多久会伤人体的气血津液。

去年我和几个大学老师一起去爬泰山,泰山不愧为东岳,走到泰山脚下,就想起“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等泰山而小天下”的典故,我们也急于爬上山顶,想尽快感受一下圣人的意境,爬到半山腰时,我旁边的一位30岁的女老师坐在山路上,大口喘着粗气,正在用胳膊肘擦着脸上豆大的汗珠,她说爬不动了,身体快虚脱了,因为是夏季,T恤衫都快湿透了,我一看不妙,再这样下去,人就要出危险了,我和其他朋友赶快扶她下山,到了宾馆里还是大汗如雨,面色苍白,浑身无力。

我一号脉,脉非常快而无力,舌苔薄白,看着她还喘着粗气,这时我想起了近代医圣张锡纯的一个医案,有一个妇女产后大喘出大汗,,应用各种补气补肾药都久治不愈,人也快虚脱了,张锡纯急忙让家属用6两(相当于180克)山药煮汁,喝完山药汁后再添水煮山药,喝了一天一夜山药水,第三天竟然全好了。真是“一味偏方,气死名医”。想到这儿,我让其他朋友到附近中药店买到了淮山药3两(150克),我们让饭店帮忙给煮山药,这位女老师喝了山药汁不到半天,汗就止住了,也不喘气了。

自汗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有外感疾病时的自汗,另一种是无外感疾病的自汗,这两种情况都需要找到病因来调治,而不是仅仅应用止汗药。

5.1 外感病中的自汗

小贴士 自汗伴 中医分析 方法

伴怕风,无口渴咽干,无黄痰———外感风寒表虚———桂枝汤

伴关节或肌肉酸困,平卧则加重———风湿在表————祛风湿

伴大汗出,口渴喜饮凉水,身热———胃热——————白虎汤

夏季暑天大汗,口大渴,精神疲倦——暑湿————藿香正气散

有外感病,自汗伴怕风,无口渴咽干,无黄痰

如果感冒中出现自汗,怕风,无口渴咽干表现,无咳嗽咯黄痰,可以考虑表虚外感风寒,气虚体质多见,可以用中医名方桂枝汤调理。等到感冒好了,应该补益一下肺脾气虚。

有外感病,自汗伴关节或肌肉疼痛,平卧则疼痛加重

如果感冒中自汗,伴有关节或肌肉酸楚不适,活动后减轻,静卧则加重,可以考虑为风湿在表,需要疏风化湿来治疗,无合适的中成药,需要应用汤药治疗。。

有外感病,大汗出,口渴喜饮凉水伴身热

如果大汗出,伴口渴喜饮凉水,身热,心烦,属于胃热(中医也称为阳明大热),需要应用中医名方白虎汤治疗,一般食疗和经络穴位养生方法很难奏效,应服用汤药调理。

夏季暑天大汗,口大渴,精神疲倦

如果在夏季暑天出现汗大出,口大渴喜饮水,精神疲倦,可以考虑暑湿耗伤了气阴,需要清解暑热兼顾益气养阴来治疗,如应用藿香正气散,如果气虚或阴虚明显者还需应用生脉散等补益气阴的药。

5.2 无外感疾病的自汗

小贴士 自汗伴 中医分析 中成药

活动或劳累后自汗加重——肺脾气虚——玉屏风散

伴手脚冷和精神疲倦思睡——心阳虚——当归生姜羊肉汤

汗粘伴口苦尿黄——————肝胆湿热—龙胆泻肝丸

无外感病,自汗在活动或劳累后加重

如果白天自汗,活动或劳累后自汗加重,伴气短,容易乏力,属于气虚型自汗,尤其是肺脾气虚者多见,需要补气调理,。中成药可以用玉屏风散、四君子冲剂和生脉散;食疗养生:山药、小米、白薯、生黄芪、芋头、茯苓、黄芪炖鸡、糯米。还可以经常艾灸气海、关元和足三里穴。

无外感病,自汗伴手脚冷和精神疲倦思睡

如果白天自汗伴形寒肢冷(手脚或身体寒冷),精神容易疲倦困乏,属于阳虚型自汗,需要温阳气来调理,可以参见心系统心阳虚篇,可用温心阳的中成药如参桂胶囊,还可以在白天服用着名的当归生姜羊肉汤,这个方剂本来是用于治疗产妇血虚受寒的,也可以用于单纯心阳虚的患者,单纯心阳虚是指只有心阳虚,没有其他四脏的虚证或实证;食疗养生可以应用桂圆、韭菜;可艾灸命门、肾俞、腰阳关,通过艾灸温肾阳从而温通心阳,而不直接艾灸心俞穴(因直接艾灸心俞穴可能伤心血和心阴)。

无外感病,自汗,汗液粘伴口苦尿黄

如果汗液粘腻或衣服被染黄,同时伴有口苦尿黄,可以考虑湿热引起的自汗,多见于湿热体质者,尤其是肝胆湿热者或脾胃湿热者,需要清热化湿来治疗。中成药:龙胆泻肝丸;自我穴位按摩:阳陵泉太冲 章门 足三里;食疗养生:香椿 芹菜、李子、荸荠、芦荟、菊花、苦瓜。

本文转自辛海大夫网站:https://www.haodf.com/zhuanjiaguandian/xinhai1122_533608834.htm

本文是邓宏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1-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