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巨细胞病毒感染
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正式命名为人疱疹病毒5型(human herpes virus 5, HHV-5),为双链DNA病毒,其感染在我国极其广泛,原发感染多发生于婴幼儿时期。在美国,至少1%的活产儿伴有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是导致感觉神经性耳聋和发育迟滞的最常见感染性疾病。巨细胞病毒具有潜伏-活化的生物学特性,一旦感染,将持续终身。成人感染率很高,但大多为隐性感染。巨细胞病毒是引起病理性和生理性免疫低下人群,包括发育性免疫缺陷的胎儿和新生儿发生疾病的常见病原,亦是导致艾滋病和器官、骨髓移植患者严重疾病和增加病死率的重要病因之一。
一、巨细胞病毒的致病特性
在胎儿和新生儿期,神经细胞和唾液腺对巨细胞病毒最为敏感,肝脾常受累。在年长儿,免疫正常时,感染病毒多局限在唾液腺和肾脏,少数累及淋巴细胞;在免疫抑制个体,肺部最常被侵及,常造成全身性感染。眼内和颅内巨细胞病毒感染主要见于先天感染和免疫缺陷者。
二、巨细胞病毒的感染途径
病毒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是宫内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巨细胞病毒也可由于分娩时接触产道内含有巨细胞病毒的分泌物或产后经母乳排毒而感染。还有少部分系输入带病毒的血液或血制品所致的医源性感染。
三、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分类
1.根据原发感染时间分类:①先天感染;②围生期感染,其潜伏期为4~12周;③生后感染。
2.根据临床征象分类:①症状性感染:多见于先天感染和免疫缺陷者;②无症状性感染。
四、儿童巨细胞病毒性疾病的诊断依据
1.疾病高发人群:①母亲孕期有原发感染或再发感染的新生儿;②1岁以下的婴儿;③艾滋病患儿;④接受骨髓、干细胞或实体器官移植者;⑤接受大剂量或长期免疫抑制剂或糖皮质激素治疗者;⑥其他免疫抑制的患儿。
2.临床特征
(1)先天感染:宫内感染的患儿可表现为宫内发育迟缓、早产以及多脏器功能损害,如皮肤瘀点、瘀斑、肝脾肿大、黄疸、肺炎等,死亡率可高达30%。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肝酶增高、高直接胆红素血症、血小板减少、贫血等。部分患儿有小头畸形、脑室周围钙化灶以及脑室扩大、皮质萎缩等神经系统病变。中枢神经系统出现异常的患儿大多出现发育落后、听力丧失、视力受损等后遗症,其中以感觉神经性耳聋为最常见。5%~15%无症状的先天性感染患儿也可逐渐出现听力丧失、智力低下、运动型痉挛等神经系统后遗症。外周血异淋增多,脑脊液蛋白增高和肝功能异常。
(2)巨细胞病毒肝炎:多见于婴幼儿期原发感染者,可呈黄疸型或无黄疸型或亚临床型。有轻~中度肝大和质地改变,常伴脾大;黄疸型常有不同程度胆汁淤积;血清肝酶轻~中度升高。轻症有自愈性。
(3)巨细胞病毒肺炎:多见于6个月以下原发感染的幼婴。多无发热,可有鼻塞、咳嗽、气促、呼吸暂停、肋间凹陷,偶闻肺部啰音。影像学多见弥漫性肺间质病变,可见肺部过度充气,纹理增多、增粗,局灶性肺不张。可伴有肝损害。
(4)输血后综合征:可有发热、黄疸、肝脾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淋巴细胞和异淋增多。
(5)类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不规则发热、不适、肌痛,病程后期出现典型血象改变(白细胞总数达10~20*10^9/L,淋巴细胞>50%,异淋>5%);90%以上血清肝酶轻度增高,仅约25%有肝脾大。
(6)免疫抑制儿童的症状性感染
3.病毒学依据
五、巨细胞病毒感染的预防
1.一般预防:避免暴露时最主要的预防方法。
2.阻断母婴传播:①易感孕妇应避免接触已知排病毒者分泌物;注意手部卫生;②带病毒母乳处理:已感染巨细胞病毒婴儿可继续母乳喂养,无需处理;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儿需处理带病毒母乳。
本文系李国芳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是李国芳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