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糖尿病患者心理和康复初探
祖国医学认为七情内伤是消渴发病的主要诱因。现代医学研究结果表明:应激过度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与治疗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甚至影响到患者的预后转归。因此,心理康复已成为糖尿病治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兹将我们临床体会探讨如下:
1.应激过度是糖尿病发病的重要诱因
无数的临床病例和实验观察证明:糖尿病是一种心身疾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医药经典著作《灵抠·五变篇》就说:“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气血逆留……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金元时期刘河间的《三消论》则认为:“消渴者,耗伤精神,过违其度,而燥热郁盛之所成也”;明朝的戴思恭在《证治要诀》中说:“若用心过度,而致心火上炎,故为消瘅”;清代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也说:“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
古代中医所说的七情内伤都与现代社会所指的应激事件有关。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各种竞争压力的增加,诸如升学就业、工作烦恼、福利保障欠缺,各种自然灾害、交通事故、意外伤害导致家庭成员的争吵患病、离异丧偶,亲人亡故或者个人性格缺陷,争强好胜,对疾病和事故缺乏正确认识,社会适应性较差,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生活压力过大和不良情绪等等是造成糖尿病发病重要的环境因素。
现代医学认为:伴随精神的紧张,情绪的激动,心理压力及突然的创伤,可引起体内生长激素、去甲肾上腺素、胰升糖素、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拮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增加,而使血糖升高。应激还可影响多种细胞因子的表达,加重胰岛细胞的损伤,也会使胰岛局部抗氧化能力下降,导致胰岛细胞的直接损害。引起脂代谢异常(紊乱),降低胰岛素的敏感性,形成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因此说不良的心理状态是造成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因素。分析心理变化的一般规律,从而制定心理调适方法是内分泌科医生临床诊疗的重要内容之一。
2.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变化
对于正常个体而言,应激过程中暂时的血糖升高,只是一种维持自身平衡的正常生理反应。而对于具有糖尿病倾向(诸如糖尿病易患基因持有者,糖尿病家族史及巨大胎儿分娩史者)等危险人群,由于具有内生的肾上腺素能神经刺激的糖反应异常,轻微的应激就可能引起明显的血糖升高。而长期的应激性高血糖可以对胰岛素分泌功能产生毒性作用,引起糖尿病的发生。而不同的糖尿病患者亦有不同的心理变化,临床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2.1.拒绝和违拗:部分患者初期(或很长时间)对于确诊为糖尿病有拒绝心理。不承认不相信医院的检查、医生的诊断,讳疾忌医,拒绝医治。以致于害怕让别人(包括家人、单位)知道自己患病,不配合调整饮食,不肯改变不良的生活行为方式,依旧暴饮暴食,而致糖尿病加重,并发症发生。
2.2.埋怨与责怪:经过医生的诊断和解释,患者已认识到糖尿病的症状和危害,部分病人要么埋怨父母遗传,责怪家人生活方法不对,或者自责自罪而忧心忡忡。当然,如果他们化自责自罪为力量,从此改变饮食和生活方式,可能对控制糖尿病有利。
2.3.焦虑急躁:临床发现,具有A型性格或在家庭在单位最烦恼最劳累,责任最大贡献最多的人更容易罹患糖尿病。他(她)们往往心理压力很大,事必躬亲,追求完美。患病之后也更容易出现焦虑急躁。经常发火与人争吵,遇上事不顺心,愤怒即作。喜欢相信道听途说,对传闻中的“根治糖尿病”、“不需要控制饮食”的单方秘方,广告药物深信不疑,以致屡屡上当受骗,造成病情加重,血糖更高,并发症迭起。
2.4.悲观失望:有的患者受社会上对糖尿病负面传闻的影响,容易出现情感低落,心灰意懒,沮丧自闭,廻避交往,疏远亲友。尤其是经过治疗效果欠佳或伴有并发症合并病,苦于经济上、生活上的困难,大有度日如年,生不如死之感。变成思维迟缓,联想困难,生活被动等等抑郁状态,甚至可以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而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以上诸种心理变化,可以孤立出现,也可能合并存在。某些患者可以是先拒绝违拗后埋怨责怪,或同时出现焦虑急躁而悲观失望。有人以数千例糖尿病患者的病因及行为类型做调查统计,结果表明:76%的患者属于A型性格,48%的病人因情绪不良、家庭冲突或社会事件而复发加重。糖尿病患者的抑郁症患病率是健康人的3倍。而重型抑郁症是由生物学和心理社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并非单一病因所致。单靠饮食控制和胰岛素治疗是不够的,需要从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个层次一起考虑,才符合现代医学模式的要求。因此,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应激情况,这些不良的负面心理活动持续不断的话,势必影响糖尿病的治疗。导致恶性循环,所谓“因郁致病”“因病致郁”,病情加重,从而付出更大的代价。
3.心理康复的对策和方法
心理康复是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都处于完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指没有躯体的疾病或残疾。造成糖尿病的环境因素如应激事件有的是无法改变的,而人们的心理状况却是可以调整的。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康复是生理康复的重要基础。正象《古今医统》所说:“凡初觉燥渴,便当清心寡欲,薄滋味减思虑,则治可瘳”。我们本着“一切为了患者,为了一切患者,为了患者的一切”的理念,提出了用“爱心、信心、细心、恒心”的方法,开展防治糖尿病工作,收到较好的效果。
3.1.爱心:心理健康最好的营养素是爱心。患者家人、单位以及社会都对病人的心理活动产生影响。而医护人员职业的特殊性,可能起的作用更大。因此,我们要对患者有深厚的仁爱之心,科学地正确地向患者讲解糖尿病原因,治疗方法和各种措施。态度要和蔼、语言要亲切,动作轻柔准确。要告诉患者在目前医学发展的情况下,大多数糖尿病还是需要终身治疗的慢性病,虽然无法全部根治,但是仍然可以无病早防,有病早治,已病防重,既重防变,经济省费,提高疗效,带病健康,延年益寿。在防治糖尿病的过程中,人们还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我们常邀请患者家人一起对病人进行具体的帮助指导,精心护理,而不能责怪埋怨和厌烦。即使出现并发病合并症病情危重时,也不宜在患者面前做过多的负面评论。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大都比较敏感,任何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会给病人很大的影响,没有希望的语言和表示都将对患者心理产生致命的打击。只要我们从爱心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大部分患者是可以克服不良情绪,配合治疗的。
3.2.信心:社会上对糖尿病认识的局限性,以往治疗糖尿病方法的欠缺,使得人们对患了糖尿病惊恐万分。由于糖尿病本身具有的三性(慢性、进行性、全身性)决定了控制治疗糖尿病的长期性、复杂性,也是容易产生情绪急躁或是丧失信心的原因所在。因此,提高糖尿病患者及家人防病医治的信心就更显得重要。我们组织糖尿病患者联谊会,发放各种宣传教育手册资料,讲解防病治疗知识,要让患者相信科学,相信医生。尤其是近来开发的长效胰岛素、基因疗法、糖尿病疫苗和胰腺(岛)移植等新技术的突破,在不远的将来战胜糖尿病也是大有希望的。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自重、自爱、自己掌握命运的观念。患者经过互相交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唱歌跳舞、朗读吟诗、看喜剧小品、相声笑话,患者的意愿得到理解,有了重新生活的勇气,心理减压,情绪稳定,使他们产生信赖感、安全感,安心服药,配合治疗。
3.3.细心:糖尿病并不可怕,麻烦的是其具有可能出现的各种并发症、合并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寿命。我们经常告诉并帮助患者定期进行全面的体检,诸如血糖、血压、血脂、尿常规、心电图、肝肾功能,胸部X光拍片、检查五官牙齿、皮肤足趾等及时发现和防治并发症。我们还根据每个患者的年龄病情,工作性质、体重胖瘦等不同情况,为他们制定详尽的饮食计划和运动计划,并且告诉其家人帮助落实督促,禁烟限酒,每周食谱尽可能安排的有滋有味,又富有营养,对身体健康有利。更把我们医院、医务人员的电话号码写在患者病历中或电话本上,24小时开通,以便及时联系指导。
3.4.恒心:有了家人和社会的爱心,患者的信心增强了,医护人员制订的防治措施,三天五天做得到,十天半个月也能坚持,难得是长期不懈,需要大家持之以恒。一些患者在病情稳定,血糖调整在正常以后,很难坚守禁忌。对“一辈子吃病号饭”有抵触心理,“天天打针吃药”对他们来说更是很难接受。他们误认为打针服药会“成瘾”,而找出种种理由来抵制。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想到就服药,怕打针就说“忘记了”,不能坚持规范的合理治疗。我们利用每个月的糖尿病人联谊活动的机会,嘱咐患者家人及时发现苗头,随时予以宣传教育。并且为患者登记家庭住址、通讯方法,适当的时候就打电话联系,给予问候。尤其是喜庆节日之时,提醒控制饮食,调整药物,及时治疗,得到了患者及家人的理解,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和社会影响,受到了患者的好评。
总之,糖尿病是一个全身性的慢性疾病,既因应激过度诱发而加重,又可以心理减压而改善胰岛素的分泌功能,需要多方面的综合治疗。我们通过宣传教育,饮食控制,文体活动和药物治疗,配合心理康复的方法,尽心尽力地为患者着想。保护患病人群的身心健康,提高他们的生存质量,所做的工作还是初步的。有待今后进一步加强和探索,为糖尿病患者的全面康复而努力。
本文是杨家茂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