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谭小云 三甲
谭小云 副主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介入血管瘤科

KM综合征治疗困惑---激素是把双刃剑!

3010人已读

终于讲到治疗了,KM综合征治疗(KMS)是个沉重的话题。目前医学上尚没有一种起效迅速、作用持久、副作用少的理想治疗方法,KMS治疗仍存在许多困惑!目前激素仍被推荐为KMS的一线治疗药物,但激素是把双刃剑,其能治病,亦能致病。在此,谭博士将与您一起从客观的角度来窥视激素的纷纷扰扰、是是非非!

1949年,Hench医生首先报道了英国一位长久卧床的女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神奇般地能起床行走,这一“极好疗效”的报道曾经引起一时轰动。从此激素被扩大应用于几乎整个免疫性疾病,Hench医生也因此获得生理学和医学诺贝尔奖!此后,人们通过对天然皮质激素的化学修饰,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合成糖皮质激素,在临床被广泛使用。

blob.png

糖皮质激素用于治疗KM综合征已近半个世纪,但其治疗KM综合征的有效率差异较大,通常表现为首次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好,但维持一段时间后疗效往往下降或无效(激素耐药),此后需要加大激素剂量来提高疗效,维持一段时间后再次无效,进而形成恶性循环。但由于其相对安全、经济,且方便口服,目前仍被国际脉管性疾病协会(ISSVA)推荐为治疗KM综合征的一线用药。在此,谭博士想提醒的是,“一线用药”的概念理解非常重要!“一线用药”是指根据患者病情可以首先选择或者标准选择的药物。如果患儿没有接受过治疗,首次治疗建议首选激素;若患儿之前接受过各种治疗,其中包括在外院反复激素冲击无效,慕名而来我院,那么激素就不再是首选用药,而应该选择或联合二线用药或综合治疗了(后续课程还会详细讲解)。

在我们的临床观察中,几乎所有的KM综合征患儿首次接受激素治疗均有效且起效迅速。在当前有限的治疗手段中,激素对KM综合征患儿尤其是新生儿的治疗起到关键作用,为后续治疗赢得了宝贵时间,缺点为难于长效维持。长期使用激素产生的各种副作用及令人头痛的“激素耐药”仍足以让临床医生抓狂!

典型案例1

blob.png

典型案例2

blob.png

blob.png

blob.png

疑惑(一)

我宝宝只用激素治疗,从未出现过所谓激素耐药,而且现在病灶也消失了。

答:不完全统计,临床上约有2/3以上患者会出现激素耐药或抵抗,您宝宝单用激素即治愈了,无耐药或抵抗现象,恭喜您,很幸运!

疑惑(二)

我宝宝只对口服的强的松(醋酸泼尼松片)耐药,对静脉滴注的地塞米松不耐药,每天服用强的松20毫克仍无效,但入院静脉滴注地塞米松才4毫克就很有效,怎么回事?

答:激素耐药是个量效的问题,与剂量有关系。当对小剂量激素耐药时,通常加大激素用量后药效又会再次出现。强的松与地塞米松均为糖皮质激素,临床上通常采用等效剂量对各种激素剂量进行换算或比较。

blob.png

从上表可以看出,强的松5mg=地塞米松0.75mg。所以,当在住院部静脉滴注4mg地塞米松时,相当于每日在口服强的松片26.67mg(约5.3片强的松),因此,实际上住院期间增加了激素等效剂量。当您住院期间接受地塞米松静脉滴注治疗时,您可以通过以上公式算算相当于每天在口服多少片强的松!当然,这也与药物的吸收途径有一定关联。

此外,激素耐药也是个模糊的概念,在不同的疾病上有不同的定义。目前多借鉴肾病综合征激素耐药定义。我们通常将KM综合征激素耐药定义为:给予足量糖皮质激素(强的松3~5 mg/kg/d,口服)治疗,患儿血小板2周内临床症状加重或病情反复最终上述剂量难于控制血小板下降。

疑惑(三)

我宝宝在激素停药这几天精神、胃口都很差,而且病情突然复发,一天就回到治疗前的样子,感觉前面的治疗都白费了,这是为什么呢?

答:这里涉及两个概念,停药反应及反跳现象。

1.停药反应:长期中或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时,减量过快或突然停用可出现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样症状,轻者表现为精神萎靡、乏力、食欲减退、关节和肌肉疼痛,重者可出现发热、恶心、呕吐、低血压等,危重者甚至发生肾上腺皮质危象,需及时抢救。

2.反跳现象:在长期或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时,减量过快或突然停用可使原发病复发或加重,应恢复糖皮质激素治疗并需加大剂量,稳定后再逐步缓慢减量。

blob.png

参考文献:

1.Zarem HA,Edgerton MT.Induced resolution of cavernous hemangiomas following prednisolone therapy[J].Plast Reconstr Surg,1967,39(1):76-83.

2.Drolet BA,Trenor CR,Brandao LR.et al.Consensus-derived practice standards plan for complicated Kaposiform hemangioendothelioma[J].J Pediatr,2013,163(1):285-291.

3.Tlougan BE,Lee MT,Drolet BA,et al.Medical management of tumors associated with Kasabach—Merritt phenomenon:an expert survey[J].J Pediatr Hematol 0ncol,2013,35(8):6l 8-622.

4.Hall GW.Kasabach-Merritt syndrome:pathogenesis and management.Br J Haematol,2001,112(4):851-862.

5.Yasui N,Koh K,Kato M,et al.Kasabach.Merritt phenomenon:a report of 11 cases from a single institution[J].J Pediatr Hematol Oncol,2013,35(7):554-558.

6.Ryan C,Price V,John P,et al.Kasabach-Merritt phenomenon:a single centre experience[J].Eur J Haematol,2010,84(2):97-104.

-END-

长按二维码关注

blob.png

谭小云
谭小云 副主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介入血管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