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举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媒体报道

6月5日下午新华医院举办房颤防治大型公益咨询讲座活动

发表者:梅举 人已读

新华医院·心胸外科

一、致广大房颤患者及家属的一封信

尊敬的房颤朋友们:您们好!

您知道吗?房颤是一种致命性的快速性心律失常疾病。发生房颤时,心跳频率可达300-500次/分,心脏失去正常舒张与收缩活动能力。中国房颤患病人群众多。据统计,成年人患病率接近0.7%,房颤患者超过1000万。房颤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急剧增高,虽然房颤在老年人中很常见,但临床上中青年患房颤的也不少见

房颤导致的不良后果十分严重,它不但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它还明显增加中风、心力衰竭和猝死的风险。房颤病人的脑中风发生率是正常人的5-7倍,这是房颤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30%的房颤病人有心功能减退而最终导致心衰发生;另外房颤的快速心房率可导致室颤致患者突然死亡——猝死,房颤患者的死亡率是正常人的2—4倍

面对这么触目惊心的房颤不良后果,那我们如何去预防与治疗房颤呢?如何处理与房颤发生相关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甲亢和肺部疾病等?房颤的手术应该达到什么目的?手术应该微创化、结局要恢复窦律、术中同时切除左心耳,这样才能彻底改善心功能、预防心衰发生,同时又切除了左心耳,避免了其血栓形成与同风的发生。房颤的最佳手术方法是什么?为什么心内膜消融与心外膜消融治疗房颤的结果完全不一样?不能处理好房颤、而仅封堵左心耳是否能解决房颤致心衰的危害?这些问题会在咨询、讲座中为大家一一得到答案。

为了使更多人真正认识房颤,及时、规范地进行预防与治疗,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胸外科于6月5日下午在新华医院举办房颤防治大型公益咨询讲座活动,心胸外科主任梅举教授率领专家团队将为您进行细致讲解,进行现场面对面答疑,并为部分房颤患者免费作心超检查。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胸外科

二、微创外科治疗房颤技术及效果

1、超微创外科治疗孤立性房颤技术十分安全、有效超微创外科治疗房颤更有五大优势:首先,外科手术时所作肺静脉的隔离线精确、透壁、完整,成功率高,其总体治疗费用低;其次,外科治疗能在术中切除最易形成血栓的左心耳,大大降低了因房颤而导致的血栓形成和栓塞风险。近来的研究发现,切除左心耳可避免血栓形成,而且也可提高房颤的治愈成功率;因为有9%左右的房颤直接起源于左心耳。第三,心外膜自主神经节、marshall韧带等影响房颤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亦可在手术中同时去除;第四,医患双方均无需经历导管消融术中长时间的X射线暴露,也无放射性损伤及其潜在性的危害,无大量造影剂应用而产生的肾脏损伤;第五,所有操作均在心外操作,不会导致心内膜的损伤以及由此带来隐性脑损伤

上海新华医院心胸外科梅举教授独创的国际上最先进的超微创外科治疗孤立性房颤技术(梅氏微创房颤消融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给广大房颤患者带来了福音。外科超微创方法仅需在左侧胸壁上作2个2厘米的小孔,治疗可在2小时左右完成,大大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更是减少了的手术创伤,单次成功率达93%左右。

作为国际上最早发明并进行超微创外科消融治疗房颤的医院,新华医院梅举教授已对近900例房颤患者施行超微创外科消融治疗,是目前我国完成该手术例数最多的医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其中90%以上的患者术后永远与房颤“告别”,微创手术十分安全,至今没有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由于切除了左心耳,所有患者,包括房颤复发的病例,术后随访均未发现左房有血栓形成及血栓脱落引起的中风。

2、微创外科/导管“杂交”消融技术治疗房颤

心内膜、心外膜消融都存在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因此,如果能有效地将微创外科技术和导管消融技术结合,采用同期“杂交”手术,取长补短,治疗房颤时可能会取得“1+1>2”的效果。进行外科手术和导管消融同期“杂交”治疗房颤,结合微创外科技术和导管技术,各取所长、相互补充,基本可以在手术台上终止房颤,使得单次手术消融治疗房颤的成功率接近100%。

同期“杂交”手术特点:1、外科的消融线所形成的连续、透壁、完整的损伤确切持久,这是房颤治疗成功率的决定性因素;2、左心耳切除,从而在根本上消除了因房颤而导致血栓形成的和栓塞的风险;3、心外膜迷走神经节和Marshall韧带消融,最大程度上消除了房颤维持的“土壤”;4、从心内膜进行电生理标测验证所有外科消融线路的消融效果,必要时补充一些消融的漏点;5、完成微创外科不能完成的左房碎裂电位的消融,二尖瓣、三尖瓣峡部及界嵴等部位消融,直至恢复窦性心律。

微创外科/导管同期“杂交”技术,基本完成了目前房颤治疗领域所公认的全部消融和治疗措施,因而是目前成功率最高的一种治疗模式。我们于2015年应用微创外科/导管“杂交”消融技术在国内完成了第一例难治性持续性房颤的治疗,术中终止了患者的房颤。近来我们已应用此先进技术治疗了病程6-19年的难治的、持续性房颤病人60余例,术中均终止了房颤,经过长期随访,术后仅2例复发,这也是目前国际上最好的技术与结果。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更多中心开展“杂交”手术治疗房颤,持续性难治性心房颤动的治疗前景会更加光明。

——·——·——·——·——·——·——·——

图片.png

三、梅举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胸外科主任,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和博士后工作站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奖(金刀奖)获得者(2013)。澳大利亚悉尼大学附属RPA医院心血管中心、美国马萨诸塞州立大学心血管中心高级访问学者。

现任中华医学会心胸血管外科分会全国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常委;上海市心脏大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微创胸心血管外科协会委员、国际心血管外科协会亚洲分会会员。《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国际心血管病杂志》、《中国心血管病研究》、《中国体外循环杂志》、《中国临床医师杂志》、《心脑血管病防治》杂志编委。

从事心胸外科专业30余年,2009年发明了全胸腔镜超微创外科治疗房颤的手术术式(梅式微创房颤术式),国际领先;2014年在国内独创了微创心外膜/心内膜一站式“杂交”消融技术,在治疗房颤上取得了优良的效果。是国内最早开展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加房颤消融、微创心脏瓣膜手术加房颤手术的专家。已施行各类心血管手术10,000余例,成功率达到98%以上,治疗效果达国际先进水平。有关房颤治疗最新技术获上海市2016年医学科技奖!

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8本。承担国家自然基金课题4项,上海市科委课题6项,教委课题1项。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已培养博士生12名,硕士生21名。

本文是梅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7-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