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前沿
发表者:王震宇 人已读
自探索出表面抗原稀释奥妙后,已经在我自己的门诊病人进行数以百计的检验。在肝胆相照论坛公布后,各地网友表现出很大的兴趣,我也愿意将此技术为各地网友提供服务,现将表面抗原稀释的要义解释给大家,但大家不要一窝蜂似地做稀释试验,因为有较大部分的稀释工作不得不靠手工进行,而这些手工工作恐怕要由我自己操作。
1.一般来说,抗病毒大致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是DNA转阴,
第二是E抗原转阴,
第三是停药前后。
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前半段,表面抗原稀释试验并无用武之地。
2.表面抗原稀释实验用于第二阶段后期,提前预兆核苷耐药。
3.表面抗原稀释实验用于第三阶段停药前的成功率判断。
4.表面抗原稀释实验用预测表面抗原转阴所需时间。
要点
1.有稀释实验要求者应提供较为详细的治疗历史,最佳的结果是使稀释后的读数处于50-500 COI区域,这决定了稀释倍数要跨越40----2000倍这么大的幅度。因为稀释倍数是由人(我)来根据你的病案判断的。
2.全血通过离心分离血清,加入密封试管交给快递就行了
3.炎热的气候和邮递时间过长会造成标本浓缩,会使读数偏高
4.炎热的气候和邮递时间过长会造成全血标本溶血,那就白抽血了
===================
1.表面抗原是随着病情的减轻逐渐衰减的。
2.早先未能发现抗原逐渐衰减是因为未能发现现有检测手段的局限性。(线性段+钝化段+逆向段)
3.为了解释病情的减轻和表面抗原不衰减的现象,推出“表面抗原独立复制”学说。
4.我在2008年开始对表面抗原大惑不解,2009年对现象进行归纳,2010年意外收获,开始进行稀释试验。
5.稀释试验目前能够解决两个问题(提前预示耐药+提前预示痊愈)
6.表面抗原稀释试验比如在黑暗的隧道里多了一盏蜡烛,可以使你少绊几个跤。多数治疗者不会因为有了稀释试验而缩短病程。
7.表面抗原稀释试验在治疗开始时做意义不大,在后期频繁做也意义不大。
8.不要把表面抗原数据理想化或者线性化,要从大的格局大趋势看数据变化,对于幅度波动不必斤斤计较。
经典免疫耐受理论不能解释6点 1经典的早期感染导致耐受,并不能很好的解释为何日后会出现免疫活跃。 2.“乙型肝炎不是乙肝病毒直接伤害而是免疫间接伤害”的经典理论,不能解释为何DNA阴性而表面抗原阳性者很少或很轻出现肝功能损伤。 3.不能解释为何经核苷治疗后随着DNA载量下降肝功能迅速恢复。 4.不能解释为何肝脏炎性细胞集中于汇管区而不是集中在血运更加丰富的肝窦。 5.不能解释为何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对肝炎治疗几乎无效, 6.不能解释从携带发展到肝炎,大到淋巴器官小到淋巴细胞数量几乎风雨不动。 ================================================ 而免疫耐受理论只有一个支持点 为什么DNA强阳性的携带者较大比例肝功能长期正常 如果免疫耐受理论这唯一的一根拐杖被踢飞,这个理论体系就崩溃了, 也就意味着多年来博士们院士们数以亿计的免疫系统深入研究全TMD打水漂了 |
本文是王震宇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11-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