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金刚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代金刚

代金刚著作《中医导引养生学》出版上市

发表者:代金刚 人已读

2017年3月初书讯:近日,由代金刚博士主编的《中医导引养生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代金刚,男,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博士,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特约专家,2015年健康中国年度风尚人物,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从事中医理论与临床的研究与实践,中医导引养生学研究与推广,擅长以中药为主,配合传统治疗方法。

内容提要:近年来,养生已悄然进入每一个人的生活,中医导引作为其中重要的一部分,也越来越备受关注。中医导引法是在中医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精气神等理论指导下,形体运动、呼吸吐纳、精神调节相结合的传统运动方法。其发展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作者从中医导引的概说源流、基本知识、导引练习三部分入手,并配以插图与相关记载,便于读者了解中医导引养生学的全貌,从而更好地发挥中医导引的作用。

章节试读:养生是一门实践的学问,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这点也是养生爱好者们实践养生方法的一大难题。那么,养生实践应该从何做起呢?中医导引法便是实践中医养生的入手之处。

导引一词首见于《庄子》,在《刻意》篇中记载:“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在中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也把导引按跷作为一项治疗手段。隋代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中言:“令此身囊之中满其气。引之者,引此旧身内恶邪伏气,随引而出,故名导引。”在《养性延命录》、《千金要方》、《遵生八笺》、《圣济总录》等书中都对导引有详细地论述,可见历代医家都对导引法非常重视,从养生治未病意义上看,它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保持朝气,焕发精神。从医疗意义来说,导引可以充分发挥、调动内在因素,积极地防病治病。

中医导引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和疾病、衰老进行斗争的实践中,远观近则,逐渐摸索、总结、创造出来的一种强身健体,调畅情志,治疗疾病,摄生保健的方法,其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千百年来,对中华民族的健康、繁衍起了重要的作用。中医导引养生有“动以养生,静以养神”之说,主张动静结合,形神共养,刚柔相济。“生命在于运动”是人所共知的保健格言,说明运动能锻炼人体组织器官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体质、益寿延年。

导引法非常强调身、息、心三调,其中调身是基础,调息是纽带,调心是关键。通过练习导引法,调节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对于神经精神性疾病,导引法也有一定的疗效,如在失眠的治疗过程中,导引法可通过调整人体脏腑气血功能,达到自我催眠,从而明显改善失眠者的睡眠状况。练习导引法有利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改善,有助于提高受试者心脏功能,调节血脂、血压、心率。导引法还用于中晚期癌症、老年痴呆、精神疾病、感染、儿科疾病的辅助治疗,并在提高生活质量和慢性病康复方面都有较好的效果。

导引法在治疗领域的应用有很大潜力,目前主要难点是找出如何对患者进行个性化指导的理论和方法。从导引法作用看,不同的导引法都可以拉伸筋脉,活动肢体关节,这是其相同点。不过每个导引法都有其相对特异性的作用:有的动作重点调理脾胃,如八段锦中“调理脾胃须单举”;有的动作重点调节脊柱,如五禽戏的“鹿戏”;有的动作能可以疏肝,如六字诀之“嘘字诀”。如何解决导引推广过程中多人一法的问题,如何针对不同的疾病和症状选择合适的导引法,关于导引法在治疗领域的应用,拟撰写《中医导引治疗学》专门讨论。

导引法的形体动作、呼吸吐纳的方法大都能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找到原型。如八段锦的两手托天理三焦,两手上托,充分拉伸整个身体,其实就是把生活中伸懒腰的动作进行规范,加大幅度而形成的。左右开弓似射雕是模仿射箭姿势而形成的,攒拳怒目增气力是模仿人生气的时候冲拳以发泄怒气等。呼吸吐纳为主的六字诀在《养性延命录》、《诸病源候论》等都有系统记载。这些字诀也源自生活,在特定状态下人们会自发应用不同的字诀。比如在心情不舒畅的时候,会自然的长出一口气,甚至长嘘短叹。这是人的自我保护和调节,有疏肝的作用,这个状态就是嘘字诀的雏形。冬天手指发凉,为了暖手,会自然地用嘴对手哈气,人体内的热气会温暖手。古人经过总结,认为这个字诀有除热的作用,于是逐渐形成呵字诀。在一些集体劳动场面中,几个人抬一个重物,往往会“一、二、三,嘿——”。以前码头搬运工们,搞建筑的石工们开石方,泥工们筑土方,在劳动工作中,都口念“嘿哟!”或“嘿!嘿!哟!”的号子,这便是吹字诀的雏形。当然,生活中的各种动作姿势、呼吸吐纳的字诀是孤立的、静止的、缺乏理论指导的。经过长期观察要把源于生活和劳动的方法上升到理论,形成系统再指导养生保健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导引法。

专业点评:中医导引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医导引养生学》作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特色教材,是代金刚、张明亮等众多资深医疗者的走心之作,强身保健、防病治病,从中医导引做起。

欢迎分享本文,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有购书需求的读者请联系:中国中医科学院 方老师

17710026687(微信同号)

本文是代金刚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7-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