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湿气
1.什么是湿气
湿气其实非常好理解,跟它的字面意思一样,“湿气”就是身体里水液、营养,因过剩或运行失常所产生的一种物质。
打个比方。
我们的身体就像一片大陆,这里分布着平稳的河流。有一天,河水突然暴涨,多余的水决堤而出,这洪水就是“湿气”。
这洪水在人体里泛滥,气血运行就受阻,让人产生乏力、困倦、肢体沉重的感觉。
湿气流注入脾胃,会腹胀、食欲不振;
上犯头目则头晕困重;
下注则小便浑浊,白带增多……
此外还会产生各种小毛病,如肥胖、出油及许多疑难杂症。
2.生湿的原因
湿气的产生,比较常见的有四种原因。
第一种,由于逐渐提高的生活水平,大家想吃嘛就买嘛,能吃肉就不吃菜,这种长期高热量油腻的饮食习惯,超出了脾胃所能承受的范围。
久而久之,这些无法被吸收的食物,在脾胃中越堆越多,逐渐就化为痰湿。
这一类人,现在最常见的。
第二种,现在人们普遍缺乏运动,肌肉得不到锻炼。而脾主肌肉四肢,身体的慵懒,会令脾气懈怠。
因此,长期慵懒使脾胃功能下降,而脾又主管食物吸收和水液代谢,久而久之,食物积存和废水积存,就会生湿。
再加上缺少运动的人,气血流动缓慢,水液代谢效率就低,废水很容易积存下来化为湿。
第三种,很多女性好食寒凉食物,衣物能少穿就不多穿,但这种长期的不良习惯易伤阳气,从而影响水液代谢 ,产生湿气。
换句话说,这一类人就是消耗了太多能量,导致身体代谢效率减缓,积存的水液化为湿。
第四种跟生活习惯无关。在环境非常潮湿的地方生活,比如南方大部分地区,身体不能抵御湿气侵袭,湿气就会存留在体内。
所以四川、湖南等省份,特别喜欢吃辣椒,一顿火锅下来,舒筋活血去湿,但北方人多吃两顿就受不了了,就是因为北方太干燥。
3.查查湿气重不重
我整理了简化版的判断湿气的方法,主要看三点:
看舌头:伸出舌头来照照镜子,每个人舌头上都有一层白白的舌苔,如果你的舌苔是薄薄的能透出红色的舌色,那一般湿气不重。
但舌边有齿痕印,舌苔厚得都看不到舌色了,就表明湿气较重(舌根苔厚正常),基本可以确定腹中多痰湿。
看身体感觉:湿重的人,常常会感觉身体沉重、慵懒、无力。
大便易黏腻:湿重的人,大便粘性大,冲完马桶之后,常会留下一条尴尬的轨迹~
符合以上标准,尤其是第一条的人,说明体内湿气较重。
4.怎么去湿
最好的去湿方法,就是减少酒、肉等肥腻食物,增加运动,自然而然就能摘掉湿人的头衔了。
再附两个小方:
参苓白术丸/参苓白术散:由健脾药+去湿药组成,这是最典型的健脾去湿方,因为脾管着水湿的代谢嘛,边补脾边去湿,就能起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苓桂术甘汤:此方在健脾去湿的基础上,增加温阳药,这是虚寒体质有湿的人专用去湿方。
不过,没有湿气的人,绝对不要吃去湿药,而且也不存在“我吃点能预防以后生湿”这种情况。
因为,中药的药性是“有病病受之,无病体受之”,没有湿气的人,喝了去湿药,就会损伤正常的津液,一定要注意啊。
转载于微信公众号:苏叶猫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