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精选
发表者:杨鸿浦 人已读
痤疮是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目前尚无满意疗法。我科采用小剂量罗红霉素联合中药制剂治疗痤疮,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资料完整的160例观察病例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
1.1.1痤疮严重程度分级
采用Pillsbury分类法[1]。Ⅰ度:黑头粉刺,散发至多发,炎症性皮疹,散发。Ⅱ度:Ⅰ度+浅在性脓疱,炎症性皮疹数目增加,局限于面部。 Ⅲ度:Ⅱ度+深在性炎症性皮疹,发于颜面、颈部、胸背部。Ⅳ度:Ⅲ度+囊肿,易形成疤痕,发生于上半身。
1.1.2临床辨证分型标准
参考《中药新药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医辨证为湿热蕴毒结瘀证。(1)主症:颜面或胸背部皮色或红色丘疹为主,散在脓疱小结节、油脂多。(2)次症:口渴,大便干,小便黄,女性可月经前期加重,或月经有血块,舌质红或暗红,舌苔薄或黄腻,脉弦滑或滑数,凡具备以上主症1项、次症3项者,辨证即可成立。
1.1.3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湿热蕴毒结瘀证辨证标准、痤疮诊断标准[1]及其Ⅰ—Ⅲ度分级标准;年龄在16-36岁之间;观察前10天内未有服用与治疗上述疾病有关的药物。
1.1.4排除标准
硬结性、囊肿性痤疮,分级为Ⅳ度痤疮者;化学物质所致的职业性痤疮、药物引起的痤疮;合并慢性胃肠疾患或合并其他系统性疾患;年龄在16岁以下或36岁以上;妊娠、哺乳期妇女;对本药过敏者。
1.2临床资料
所有160例观察病例患者均来源于天津市长征医院皮肤科门诊病人,采用随机方法将门诊病人分成两组。治疗组80例,男41例、女39例,年龄16-36岁,平均年龄22.64±3.56岁,病程2个月-8年不等,平均病程3.06±2.82年;对照组80例,男42例、女38例,年龄16~35岁,平均年龄23.1±3.12岁,平均病程2.98±3.05。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及痤疮严重程度分级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及观察方法
治疗组采用我院中成药制剂疏肝活血颗粒(由柴胡、薄荷、黄芩、栀子、当归、赤芍、红花、莪术、陈皮、甘草组成)和消炎二方颗粒(由黄芩、黄连、黄柏、栀子组成)各3g/次,2次/日,加罗红霉素0.15g,1次/日;对照组只服用同等剂量的罗红霉素;疗程均为4周。两组外用药均为我院制剂1%环丙沙星霜,于服药前后测定血、尿常规各1次。两组均观察1个疗程,于观察开始及每周末详细记录皮疹情况。治疗期间鼓励患者多食蔬菜,忌辛辣食物,低脂饮食,规律作息,情绪乐观。
3.治疗结果
3.1疗效判定标准
按卫生部皮肤病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分级:治愈及基本治愈为皮损消退>90%;显效为皮损消退>60%;有效为皮损消退20%-60%;无效为皮损消退<20%或加重[3]。
3.2两组疗效比较
表1 应用4周后治疗结果 例(%)
组别 N | 痊愈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治疗组 80 | 24(30) | 24(30) | 18(22.5) | 14(17.5) | 82.5% |
对照组 80 | 12(15) | 16(20) | 26(32.5) | 26(32.5) | 67.5% |
两组治疗结束后疗效对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X2=10.72,P<0.05)。
3.3不良反应
治疗组80例患者中有5例服药初期大便次数增加(6.25%),后逐渐正常;4例患者胃肠道反应(5%)。对照组80例患者中有4例患者胃肠道反应(5%)。两组治疗前、后血常规检查均未见异常变化;两组治疗前、后各随机抽查5例患者肝功能(ALT)、肾功能(BUN)均在正常范围。
3.4随访复发
治疗结束后2周随访并详细记录复发情况,治疗组60例痊愈及显效患者中有3例复发(5%);对照组35例痊愈及显效患者中有9例复发(25.7%)。两组复发率差异有显著性(X2=19.11 ,P<0.01),对照组明显高于治疗组。
讨论
痤疮是青春期常见的一种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主要发生在青年男女的面部及背部,形成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损害,部分遗有瘢痕。由于本病影响容貌,降低生活质量,且发病率高,成为现代人十分关注的疾病之一;在皮肤科领域中,对该病的研究渐已成为热点。痤疮发病与内分泌失调,体内雄性激素水平相对升高;毛囊漏斗部角质细胞粘连性增加、角化过度,导致开口处堵塞;毛囊皮脂腺内的痤疮丙酸杆菌大量繁殖,分解皮脂;以及饮食刺激等相关[4]。在治疗痤疮中,抗生素疗法是重要的一环,罗红霉素是新一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痤疮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仅为0.05ug/ml;还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而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但长期或大剂量服用抗生素可以造成肝、肾损害,菌群失调,耐药菌株产生,给机体造成不良的影响。祖国医学称其为“粉刺”,早在《素问·生气通天论》就有“汗出见湿,乃生痤”的记载,《外科正宗·肺风粉刺酒渣鼻》“肺风、粉刺、酒渣鼻、三名同种,粉刺属肺,酒渣属脾,总皆血热郁滞不散所致”。中医认为其病因与肺胃积热、肝郁气滞、热毒炽盛或正虚邪实有关,所以应用中药治疗必须辨证论治。中药疏肝活血颗粒、消炎二方颗粒是我科前辈中西医结合皮肤病专家边天羽研制出治疗这一类疾病的中成药,历经数十年的使用以及动物实验考证,疗效可靠,毒副作用低微。方中黄芩、黄连、黄柏、栀子入心、肝、肾、胃、三焦经,清热燥湿,解毒泻火是为君药;柴胡、薄荷入肺、胃之经,疏风解表,疏肝解郁是为臣药;赤芍、红花、当归、莪术活血化瘀是为佐药;陈皮、甘草解毒和胃,调和诸药是为使药。以上药物共奏清热解毒、燥湿泻火,理气化瘀、消肿散结之功。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表明:黄芩、黄连、黄柏、栀子即黄连解毒汤具有解热、抗炎、抗菌作用;柴胡、薄荷均具有利胆、解热、抗过敏、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赤芍、红花、当归[5]、莪术[6]均具有降血脂、促进组织血液循环、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作用。经临床观察证实,治疗组治愈率、总有效率、复发率分别为30%,82.5%,7.5%;对照组治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15%,67.5%,20%。两组经统计学处理,治愈率、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X2=10.72,P<0.05),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复发率差异有显著性(X2=19.11 ,P<0.01),对照组明显高于治疗组。由此可见疏肝活血颗粒、消炎二方颗粒是治疗湿热蕴毒结瘀证型痤疮的首选药物之一。
本文是杨鸿浦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17-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