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梁慧 三甲
梁慧 副主任医师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呼吸科

宝宝常见生理现象解密(一)———— 宝宝为什么多汗?

1751人已读

经常有父母亲带着孩子来儿科就诊,诉说宝宝不管夏天还是冬天,总是爱出汗。父母们总想知道宝宝多汗的原因,担心宝宝是否生病了。

出汗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情况。汗由汗腺分泌,而汗腺分泌又受到植物神经的调节。小儿时期由于代谢旺盛,皮肤含水量大,微血管分布较多,故一般出汗比大人多。小儿入睡后不久交感神经比较兴奋,所以一入睡就会满头大汗,2~3小时后慢慢停止,这种情况多数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常见于 3~7岁的孩子。由于天气炎热、室温过高、卧室通风不良、穿衣盖被太多、吃了辛辣刺激性的食物等引起的出汗也属于生理性出汗,是正常的。有的宝宝出汗仅限于前额、鼻部,俗称“蒸笼头”,除了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外还与遗传因素有关,亦是生理性出汗。这类小儿一般健康状况良好,没有发现其它疾病。对于生理性出汗,父母不必担心,只要祛除了引起多汗的原因,多汗的现象就会消失。这只是宝宝生长过程中一种生理现象,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逐渐减少。

而病理性出汗是指孩子患有已知的或潜在的疾病而引起的出汗,表现为在安静和睡眠等情况下多汗,这在小儿中并不少见。这些疾病除了出汗多以外,还有很多其它的表现,父母们需要带宝宝去医院就诊,进一步做有关的检查。

那么,平时父母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观察辨别小儿多汗的性质呢?

(一)多汗出现的时间

活动性佝偻病多数是在晚上睡后多汗,深睡以后汗液逐渐减少;结核病或其它慢性消耗性疾病则为通宵多汗,或者后半夜出汗,这就是中医所说的盗汗;空肚子时多汗应考虑低血糖症;蹲下突然站立起来时多汗应注意脑部暂时缺血引起的体位性低血压。

(二)多汗的伴随症状

多汗伴枕秃(俗称小儿脱帽圈)和方额头、肋骨串珠等骨骼改变者,多为佝偻病;多汗伴低热、食欲减退、消瘦等,应怀疑结核病和其它慢性消耗性疾病;多汗伴游走性骨关节肿痛、心率增快等症状,应注意风湿病

(三)多汗与年龄

婴幼儿多汗,应注意活动性佝偻病;年长儿多汗应注意结核病、风湿病和寄生虫感染等。

(四)多汗的部位

全身性多汗大多是由感染性疾病、风湿热、低血糖症、甲状腺机能亢进等引起的;身体的一侧多汗则可能有脑部病变;头部多汗多见于佝偻病。

护理多汗的孩子,应注意勤换衣被,常保持衣服、床单、被褥干燥清洁,并随时用软布擦身,或外用扑粉,以保持皮肤干燥。居住房间的温度、湿度要适宜。孩子身上有汗时,应避免直接吹风,以免受凉感冒。被褥随季节增减,不要太厚。多饮白开水或淡盐水以恢复体力。适当口服鱼肝油和钙剂,多进行晒太阳等户外活动。对于出汗多的宝宝应适当减少白天,尤其是临睡前的活动量,不要给他们吃大量的热食和热饮料。平时要注意加强营养,阳虚自汗者可食羊肉、蛋、乳等;阴虚者多食蔬菜、水果、木耳、银耳、山药、百合、甲鱼等。要忌煎、炸、烤、熏、油腻不化的食物和辛辣食物等。多吃一些具有养阴生津的食物,如小米、麦粉及各种杂粮和豆制品,牛奶、鸡蛋、瘦肉、鱼肉等,特别是要多吃苹果、甘蔗、香蕉、葡萄、山楂、西瓜等含维生素多的果类。

梁慧
梁慧 副主任医师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呼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