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莉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诊前须知

在上海市肺科医院门诊抗结核治疗的流程

发表者:梁莉 人已读

结核病病人需要比较长时间的治疗,一般先住院检查,确定诊断后,定期看门诊,配药治疗。或者比较严重的结核病,前期住院静脉用药治疗,待病情稍微好转后,后期在门诊配药治疗。

在此我跟大家讲讲在我们医院结核科门诊,抗结核治疗的流程和细节,希望大家少走弯路,顺利就诊。

首先,作为病人,要了解一下自己的病情和需要治疗多久(疗程)。

医生给予病人抗结核治疗,通常有两种情况:1.确诊肺结核;2.未确诊,但肺结核的可能性大。后一种情况给予的是“诊断性抗结核治疗”。

对于普通的初治肺结核(第一次用抗结核药物),若采用正规的抗结核方案,最短的疗程是6个月。若肺结核很严重,可能需用药9-12个月,支气管结核、结核性胸膜炎、淋巴结结核、骨结核等等一般是1年的疗程,结核性脑膜炎1年半的疗程。复治结核病疗程比初治长,普通的复治肺结核疗程至少8个月,耐多药结核病疗程2年。

然后,了解一下治疗过程中,什么时间要做什么。

治疗初期的2-3个月是强化期(某些病情需更长),用药较多,发生不良反应相对较多,这时候建议每隔半个月复查一次肝功能、肾功能、尿酸及血常规,如果用链霉素、阿米卡星或卷曲霉素,需增加查尿常规。后面一般每个月复查一次。查血是看有没有发生药物不良反应,不是看疗效。如果化验结果异常,需及时处理,异常时每周复查一次,直到结果正常。

抗结核治疗的第2、5、6个月末,需复查痰结核菌一个涂片和一个培养。复治病人第8个月末还要查痰。这是看疗效的。

复查胸部CT的时间,若诊断未明确,治疗1个月就要复查胸部CT,看肺部病灶是否有吸收好转,若有好转,则确定诊断。若肺结核诊断明确,则一般治疗2个月复查一次,以后可以3个月才复查一次。若病灶恶化,则需1个月后复查。这是看疗效的。

以上定期复查是在没有明显不良反应的情况下,按照规定的时间去复查。但如果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则必须马上去医院门诊就诊,而不管是否到了该复查的时候。主要是这些表现:皮肤发痒、出现皮疹;高热;恶心、呕吐;右上腹痛;皮肤发黄;皮肤出现小的出血点;视物模糊等。

到我院门诊复查肝肾功、血常规是很方便的,我院查肝功有普通的和急查的,普通的3天,急查的抽血后1个小时左右就可出结果。按照我院的规定,需要先开化验单的病人(主要是在用抗结核药物的病人,需当天看报告的肝肾功能、尿酸、血常规、尿常规,另有彩超、淋巴结穿刺等),可以不按挂号顺序,挂好号就直接去请医生开化验单。需在一个病人看病结束、下一个病人还未开始看病时进入诊室,直接告诉医生化验项目;拿到化验结果后,按照挂号顺序看病。这样做,等化验报告的时间跟等候就诊的时间重叠了,相当于化验没有花费额外的时间,比提前一两天去外院先查好方便多了。

痰菌当天就可以送检,涂片3个工作日出报告,培养要2个月。诊断没明确的时候,及时看痰涂片报告很重要;诊断明确后、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取培养和药敏的结果(门诊送检的在门诊取报告,住院期间送检的需要去病史室复印报告),涂片结果可以等下次看病时取,不用专门跑一趟去取。

胸部CT通常当天不能做,要预约。偶尔有比较早(比如上午8点钟)开的CT单当天能做到。病人通常会问能否外院做好CT,带来看,医生一般说也可以,这是为了方便病人。其实最好是在我们医院做的CT看的效果更好,为什么呢?因为我院做的CT,医生可以从电脑上调出图像,通常有76个层面,肺窗和纵隔窗,总共152个层面的图像。可以放大图像,可以把治疗前后的图像左右分列、同步对比,看清楚每一个层面的病灶是多了还是少了,看得很准确。而外院拍好、印出来的图像层面少得多,图像小,而且有些图像大、有些图像小,缩小比例不同,对比起来很吃力,甚至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

如果在我院拍CT,有很简便的方法:前一次看门诊时预约CT。上文中我说了什么时候拍CT是有规律的,在该拍CT的前一个月或半个月,看门诊时,就可以先开CT检查单,然后去服务台预约拍CT的时间(可以预约半个月或几个月之后的CT),算好时间,拍CT的当天看医生门诊。拍好CT后几分钟医生就可以从电脑上看到CT图像,不需要等3个工作日之后取CT报告再看医生。这样一来,完全不需要多跑一次,就能方便快捷地完成整个过程。有些病人预约跑一次,拍CT跑一次,看医生门诊跑一次,把本可以一次完成的事情分成了3次,是由于不了解简便的流程而走了弯路。

关于配药:上海医保病人每次门诊只能配最多5种药物,最多半个月的量,如果上次配的某种药物剩余量多于10天,就不能再配这种药。非上海医保病人,每次配药品种没有限制,最多1个月的量。

我院门诊看病的流程:

挂号--先请医生开化验单(限于当天能做和看报告的项目)--付费--化验--等化验结果同时候诊--轮到自己的序号加上化验结果出来(两者同时满足时),进入诊室,医生处理--诊室外的服务台打印病史(如果有的话,也打印住院证、病假单、注射证明等)--付费--预约CT等--检查、化验(当天不出报告的项目)--取药。

注:化验、检查没有纸质申请单,磁卡里有信息。处方由医生打印,病史由服务台打印,必须打印,而且要仔细看内容。最好用同一张磁卡挂号、看病,如果换卡了,以前的内容新卡里看不到。

每一个病人的就诊时间都是宝贵而短暂的,请珍惜并利用好,跟医生交流病情,不要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去浪费时间,本末倒置。最好不要问医生这些问题:

  1. 关于就诊流程(比如怎么预约挂号、医生看好了下一步要去做什么);2.什么部门或做什么在哪里(比如在哪里付钱,抽血、做CT、取药在哪里);3.医生的门诊时间等等。这些可以自己看标识、问服务台的护士或保安,很容易解决。千万记住:医生在门诊是看病的,不是负责指路的。

  2. 关于科普知识:病人最喜欢问而我最不喜欢回答的问题是:我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鸡肉能吃吗?海鲜能吃吗?辣椒能吃吗?鱼能吃吗?牛肉能吃吗?茄子能吃吗?笋子能吃吗?豆腐能吃吗?牛奶能吃吗?鸡蛋能吃吗?芹菜能吃吗?即使我比较耐心,也要被问烦了!几千几万种食品,你要全部问我一遍吗?你当我是什么啊?

       肺结核是什么病?怎么生病的?我要注意什么?还有很多很多的问题,不一一列举。

       还有在我向病人指点CT片上的病灶很多、或治疗后少了很多的时候,(本来只需要看我指的那个地方就行),病人和家属居然问我CT片上其它地方是什么东西?哇,太好学了吧!可惜我没有义务向病人和家属传授如何读CT片的知识,而且这一项高深的学问不讲几十个小时都不能讲清楚的,他们听得懂吗?

虽然我赞赏病人和家属的好学精神,但还是希望想多了解医学科普的病人和家属找到正确的途径,比如看我的科普文章,而不是在门诊询问。如果在美国,几百美金一次门诊,半个小时,那是可以多问问的;但在我国三甲医院,每个病人的就诊时间是3-5分钟,最多10分钟,所以这是不可能的。千万记住:医生在门诊是看病的,不是宣传科普知识或解答科普问题的。

很多医生(包括我自己)很愿意义务做医学科普知识的普及工作,以前没有好的途径和平台,现在有网络平台(比如好大夫在线),所以我在这里发表了一些科普文章,以后还会陆续写更多的文章,希望病人和家属来这里自己查询、学习、了解。

以下是关于看门诊的一些常识和注意事项:

进入诊室前,请先将手机设为静音模式或振动模式,不要在诊室里接听或拨打电话,不要聊天,不要说跟病情无关的事情,浪费时间,不要插队。

进入诊室前,请先整理好自己的病历资料(包括胸片、CT片、外院的化验单、检查单、出院小结等),并简要归纳自己的病情及诊断治疗经过,若怕说不清楚,请先写下来。不要一问三不知,不要等医生问到了才开始想,重要的资料一定要带来,否则会影响看病的效果。

需要医生额外做的事情(比如开病假单、填写疾控中心发的随访表格等)应该在自己就诊时告诉医生,不要等看完病离开诊室了才想起来,又去打断别的病人就诊。若已经看病结束的病人,还有事情要问医生,也请在一个病人看病结束时进入诊室。

一次挂号的有效期是半天,若在此期间拿到化验结果,可以再去请原接诊医生看;若在该医生门诊结束之后才拿到的结果,甚至门诊的次日或以后才拿到的结果,需要重新挂号,才能请医生看。而不能随便找个医生,没有挂号就叫医生“我只是要你看看化验结果”。这不仅仅扰乱门诊就诊秩序,对挂了号在排队的病人不公平;而且并不像病人所想象的“只是看一眼”那么简单,通常医生不是只看看结果,医生还要了解病情后作出判断和下一步处理,这是需要一次门诊才能完成的。如果医生只是看一眼随便说,很可能不对,反而对病人有害。比如,病人拿一张痰结核菌涂片(-)的化验单,问医生:我是不是没有结核病?在不了解病人病情的情况下,医生如果说“你没有结核病”,那有可能是错的,至于原因我在其它科普文章里详细解释过了。那你叫医生怎么回答呢?正确回答应该是:无法判断,需要挂号看门诊,把所有病历资料综合起来分析。

关于主诉,我们结核科的病人主要有这几种情况,请尽量用这样既概括又准确的语言告诉医生:

①因为有症状来初诊,应该告诉医生症状和时间(比如“咳嗽2个月,发热半个月”)。

②体检发现:包括健康体检,和患其它疾病时常规拍胸片发现肺部有病灶。应该告诉医生“1个月前健康体检时发现肺部阴影”或者“半个月前因胆结石住院,手术前常规拍胸片发现肺部阴影”。

③抗结核治疗过程中来复诊。应该告诉医生“抗结核治疗3个月来复查,没有什么不舒服。”或者“抗结核治疗半个月,全身皮疹1天”。

最后,祝大家学会看门诊,助力自己早日康复!

本文系梁莉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是梁莉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6-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