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强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论文精选

中医告诉你:怎样做一个中正的稳态人

发表者:张晓强 人已读

(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违者必究)

中医(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诊治、养生等的一门学科。中医学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导引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的阴阳、五行正常协同,人与自然、社会平衡和谐,人的心态平和正义等而康复。可以说,中医学就是“人体的中正学、稳态学”,她强调通过施养施治将人体的偏倚、不平衡调整为中正、平衡、稳定的状态,从而重新达到和谐、健康。

1那么什么是“中正”呢?

《说文解字》许慎解释说“中”的本义是内部、中心。“囗”为回环,“丨”(gǔn)字,表示“上下通”。引申义:“中”可上通于“天”,下通于“地”,中通于“人”。《中庸》:“不偏之谓中……中者,天下之正道”。正,从一从止。守一而止。意为不偏斜,平正。“中正”要求人们为人处世始终保持不偏不倚,永远执中协同,更要求公平、正义、真理。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中正之气,即正气,是指体内具有抗病、祛邪、调节、修复等作用的一类细微物质。它具有1)抗御外邪,预防疾病;2)驱邪外出;3)修复调节能力;4)维持脏腑经络功能的协调的作用。那么相对于正气,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包括外界的致病因素,如六淫、疠气、饮食失宜、七情内伤、劳逸损伤、外伤、寄生虫、虫兽所伤等,也包含机体内部继发产生的病理代谢产物,如痰饮、宿食、瘀血等。邪气具有1)导致生理机能失常;2)造成形质损伤;3)改变正常体质等特点。

正气与邪气是疾病发生过程中的一对基本矛盾。在多数情况下,人体脏腑功能正常,正气旺盛,气血充盈流畅,卫外固密,外邪难以入侵,内邪不能产生。故《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当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正气相对虚弱,卫外不固的情况下,或人体阴阳失衡,病邪内生,或外邪乘虚而入,均可使人体脏腑组织经络官窍功能紊乱,从而发生疾病。故《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自然界气运的谐调与否和病候的常变密切相关。所谓“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即气候与季节相应则气候平顺,反之即是“非其位”,成为致病之邪(非时之气)。

2中医学认为“中正”的稳态人是什么样子呢?

中医学认为“中正”的稳态人具有神志清楚,两目精彩,呼吸平稳,语言清晰,面色荣润,肌肉不削,动作自如,反应灵敏,性格开朗,社会和自然适应能力强的一般特征。按脉象:“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成人一息四至,和缓有力”。或按舌像:一般为舌质淡红,薄白苔。说明正气充足,精气未伤,属健康人。

3怎样做一个“中正”的稳态人呢?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灵兰秘典论》有云:“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

上述论述是养成“中正”的稳态人总的原则。它告诉我们中医的养生理论均从维持人的“和中、正常”状态出发,她强调人体阴阳、五行正常协同,人与自然、社会平衡和谐,人的心态平和正义,把人体的“稳态”(现代生理学家把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以及免疫系统的调控下,使得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homeostasis)作为重要的着眼环节。她要求我们对于外界不正常的气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时避开,顺从四时寒暑的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人们饮食要有节制,生活起居有规律,身体虽劳动但不使其过分疲倦,还要节欲保精。反对“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欲竭其精……”。思想上更要保持安闲清静,精神内守,心胸开阔,乐观愉快,人体各部分的功能在心神的主宰下互相协调,彼此合作。由此则身体安泰,这样就能达到补养真气的目的。

否则,就会导致人体阴阳、五行偏倚,人与自然、社会失去和谐,人的心态失常等。

古代医家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吐纳、导引养生方法如五禽戏、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可以调养身心。

中医学的最终目标并不仅止于治病,更进一步是帮助人类达到如同在《黄帝内经》中所提出的四种典范人物,即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境界。


本文是张晓强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6-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