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周慷 三甲
周慷 副主任医师
北京协和医院 放射科

类PET全身肿瘤筛查的推广意义

5114人已读

全身肿瘤筛查一般来说都是体检类的项目,目前有很多筛查技术,包括实验室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查、全身PET检查等都是肿瘤筛查的技术,整体上来说,目前用于全身肿瘤筛查的技术基本都是临床上用于肿瘤诊断的技术。那么这些技术为什么发展成为了一个筛查项目呢?小编看来有以下原因;第一很多人对于肿瘤比较担心,同时医疗检查技术比较迷信,因此对于这些临床上的技术就被这类人要求用到筛查肿瘤上来了;第二在临床上这类技术实际属于高成本,低使用频率的,因为很多临床上明确肿瘤的病人并不会做那么复杂的检查来区别肿瘤的特点,在国内临床医生更喜欢的是直接开刀,由手术病理来确定手术后的治疗方案,因此使用频率非常低,这就导致了这类技术在医院的经济效益比较低,因此对于相关医生来说有推广这类技术的冲动。以上两点导致医患双方一拍即合,因此开始了相关技术在体检筛查上的应用,而随着商业化的应用和推广,这类技术就越来越被大家重视,甚至有些技术都被神话了。比如说PET/CT扫描,本身是在临床上用于肿瘤分期非常重要的手段,可以非常准确的确定某些肿瘤是否存在转移灶,而现在已经被发展成为了肿瘤筛查的利器;实际上有不少肿瘤并不适合使用PET/CT来发现的。

既然说目前使用在肿瘤筛查上的技术存在各种问题,那么是不是说肿瘤筛查的意义不大了呢?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伪命题,第一关于肿瘤的诊断,目前并没有一个完美的办法可以发现所有肿瘤,因此只能是使用多种筛查方法综合使用;其次,关于肿瘤的治疗,目前也没有一个绝对的好办法,已知的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早发现早治疗,一旦肿瘤达到晚期,那么几乎很难有非常好的治疗方法;最后,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环境污染和生活压力的加大,肿瘤的发病率一直处于上升中,因此如何早期发现肿瘤也是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因此对于一般人群来说,参加常规的体检就可以对身体状况进行一个评估,而对于高生活压力、年龄较大的人群,那么及时进行一些肿瘤筛查是完全必要的。

肿瘤筛选技术的选择,对于肿瘤筛选有额外要求的客户可以选择进行肿瘤筛查,但是在选择筛查方法上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1,广谱和有针对性的筛选结合的方式;2,尽量选择无创的诊断技术,减少不必要的损伤;3,尽量选择敏感性高的筛查方式。关于这几点分别说明如下,广谱的筛查方式是指对所有肿瘤都可能存在的筛选的方式,这类方式可以对很多肿瘤都比较敏感,举个例子使用类PET的方式进行筛选,或者腹部超声的筛选都是相对光谱的技术,他们可以发现很多可能的肿瘤,因为有很多肿瘤是不知道诱发因素的,在正常人群中就有一定的发病率;而针对性的检查是对于有一定危险因素的人进行的筛查,比如吸烟病人进行的肺部低剂量CT扫描,宫颈涂片检查,乳腺筛查等都是对特定器官进行的筛查,只能发现特定的某种肿瘤可能。因此,对于很多人来说需要结合两种甚至多种肿瘤筛查技术进行筛查才能获得比较放心的筛查效果,这一点需要客户按照医生的指点下进行选择。第二项问题是关于检查伤害的问题,举个例子如果肝上发现了肿块,那么最好的检查方法是肝穿刺活检,但是有创的活检不能经常做毕竟伤害很大;而PET/CT这类的检查也是具有非常高的辐射伤害,对于正常人来说可能由于过多检查反而诱发肿瘤发生,因此在筛查的时候需要尽量使用无创的技术。最后一条是一个医学问题了,对于筛查的原则往往是希望敏感度高而精确性不用太高,因此这样有助于发现可疑的情况,对于可疑的情况进一步确诊才需要使用精确的诊断办法;也就是说筛查就是把可能有问题的筛出来,然后医生可以对可疑的病变做进一步判断,这样可以保证不遗漏可能病变;因此在筛查时一般不会使用穿刺、活检这样的精确手段,而是能大概发现可能的病变就行的技术受到了欢迎。

结合以上几点要求,磁共振类PET扫描具有符合以上要求的所有特点,其一进行全身扫描,可以发现全身可能的肿瘤而不是针对特定的器官或者肿瘤筛查,其次无创无辐射检查,对于人体来说是无任何伤害的检查技术,甚至一年内多次检查都没有问题,最后敏感性高,根据大量医院使用的经验,该技术敏感度很高,实际使用中最容易出现的是假阳性的问题,由于假阳性信号存在而需要进一步检查的病变比较多,因此现在的类PET扫描往往需要和全身磁共振扫描同步使用,这样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正因为,能够满足以上几个要求,因此磁共振类PET扫描是一个在体检上进行肿瘤筛查非常有利的技术,并且在相关的临床上也获得了推广,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开展这一检查方法的医院并不多,其实最大的问题就是磁共振扫描资源不足的问题,对于目前公立大医院来说,预约磁共振检查少则1-2周,多的需要3-4周才能进行磁共振检查,因此并不愿意花费时间在一个进行全身筛查的项目上,这是导致该技术没有获得临床大面积应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周慷
周慷 副主任医师
北京协和医院 放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