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宇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媒体报道

保护好您身体里的“血管树”

发表者:王宏宇 人已读

有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死于心脏性猝死的人数多达54.4万。也就是说,每天至少1000多人猝死。而这种“猝死”并不一定是猝不及防,更多的在于血管疾病已经“缠身”在前。

受访人:王宏宇教授,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管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医学部血管疾病社区防治中心主任、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副院长、血管医学中心主任

透支身体,忽视健康,容易被“猝死”击倒

采访人:付东红刘欢

采访人:中青年猝死频发,作为血管病学专家,您怎么看这种“猝死”?

王宏宇:中青年猝死中,有的属于过劳死,如证券经理,有的属于运动死,如运动员,本质都是透支了身体机能的极限。而大多数的猝死源于心脑血管疾病,如大面积的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主动脉瘤破裂、脑梗塞和脑出血等。

关于猝死,世卫组织的定义是:突然发生的,未能预料到的死亡,从发生不适到死亡,间隔不足6小时。猝死的最大问题并不是疾病有多么难治,而是这些疾病以突袭的方式出现,让人措手不及。

体弱多病,三天两头不舒服跑医院,这类人群的猝死发生率反而比较低,因为他们对身体比较在意,不可能让身体透支;另外,常去医院检查,发现一些可能引发猝死的原因,医生当即就给出治疗方案了。相反,身体比较“皮实”,平时很少看病吃药的人更容易“猝死”,因为他们不会知道自己身上背着“定时炸弹”,也不会在意身体发出的疾病信号,往往容易被“猝死”击倒。而这种“猝死”并不一定是猝不及防,更多的在于血管疾病已经“缠身”在前而目前关注不够。

血管相关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糖尿病等已经成为中青年高端人才主要的健康危险因素。

血管健康不可割裂,要确立“血管树”概念

采访人:近些年,我们听到一个专业名词——“血管医学”,如何理解?

王宏宇:血管医学是近10年逐步形成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它是以血管为基础,将人的血管树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发生在心、脑、肾、肺、肠道、外周等器官和系统疾病的一门新型交叉医学学科,包括血管疾病的早期发现、干预及康复等方面。血管医学也将成为集传统的心血管病学、神经科学、内分泌学、肾内科学、冠状动脉外科学、血管外科学、血管生物力学和健康教育学和遗传学为一体的新兴学科。

采访人:怎么看待您所说的“血管树”?

王宏宇:要把血管健康看作一个整体,而不是割裂划分为心脏冠脉血管、脑血管、肾血管、下肢动脉,要确立“血管树”的概念。

动脉在人体形似一棵树,动脉的血液为各个脏器供应营养,血流受阻导致器官营养供给不足时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临床事件。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时,可造成心肌供血不足,引起心绞痛乃至心肌梗死;脑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脑供血不足、眩晕、头痛、精神症状、痴呆、意识丧失、偏瘫、失语等严重后果;肾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肾动脉狭窄和顽固性高血压;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消化不良、便秘、腹泻;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间歇性跛行,严重时发生肢端缺血坏死。

采访人:所以我们需要关注整个血管树的相关疾病……

王宏宇:对。血管疾病是累及全身重要脏器的系统性病症。血管相关疾病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是健康的“头号杀手”。肺动脉栓塞可导致猝死;动脉硬化闭塞症、动脉栓塞、糖尿病足等可发生于心、脑、肾和肢体,使组织坏死,不仅威胁生命,而且造成躯体残疾;静脉及淋巴回流障碍与静脉瓣功能不全均可致常年下肢肿胀、小腿色素沉着、瘙痒及溃疡。这些血管疾病患者处于“半残疾”状态。

猝死、心肌梗死、脑梗塞、外周动脉闭塞等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高尿酸及同型半胱氨酸升高相关,并导致进行性血管损伤,最终引发心脏和血管事件。

受疾病打击后的幸存者,相当一部分可能残留运动功能障碍,虽然能够长期存活,却无法继续正常的工作和学习。即使是没有明显躯体后遗症者,对如何预防疾病再次发作往往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表现在一部分人认为自己症状较轻,对预防疾病的再次发生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最终很有可能导致更加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而另一部分人则对疾病抱有过度恐惧的心理,从此长期卧床休息,远离正常生活,无法完整地回归社会。

综合评估,建立“血管疾病健康管理新模式”

采访人:您总在强调“血管疾病健康管理新模式”,这是什么模式?

王宏宇:就是摒弃传统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理念,而是将全身重要脏器如心脏、脑、肾和外周器官看作一个整体,综合评估其供应血管的健康状况,指导医务人员采取包括生活方式改善、药物、外科手术或介入等及早干预策略,早期检测、预防乃至逆转不良血管事件。

新模式除了预防及治疗,还包括疾病后期的康复及终生血管管理,定期监测血管健康状况,防止不良血管事件的再发。为此,2004年原国家卫生部批准“血管病变早期检测技术推广”项目作为十年百项计划之一向全国推广,目前已在全国20多省市进行了专科医生的培训与血管医学的推广。2010年我国首个血管医学专业学科——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血管医学科开设,综合了从基础和临床研究、疾病早期检测、预防、内外科和介入治疗到终身康复管理。此外举办血管医学年会已有十三届,作为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与国内外专家深入交流血管医学的现状及发展。2011年和2014年分别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和北京大学开设血管医学课程,并与全国医学院校联合开展“中国大学生走近血管医学”的社会实践活动,从青少年医学生开始开展血管医学的教育,对于这一新型学科的发展意义重大。

采访人:血管应该如何管理?

王宏宇:早期发现是血管病预防工作的精髓。血管性疾病是累及全身重要脏器的病症,减少血管事件造成的严重后果,不仅要重视和治疗急性严重血管事件,及时挽救患者生命,更要重视血管健康的维护和血管病变早期检测。对高危人群进行血管病变的早期评价和血管早期病变逆转,对于预防临床血管事件和维护血管健康极为重要。规范地早期识别血管病变,对疾病危险因素早期控制,早期症状提高警惕,早期发现血管病变信号,监测血管早期病变进展,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对血管进行管理。

血管疾病最好的预防阶段是青少年时期,应在没有发病时对他们进行血管筛查,建立血管健康档案及血管健康社区防治中心。有高危因素者要进行定期筛查,结果异常者在心脑血管专科医务人员或具有一定心脑血管预防治疗知识人员的指导下,积极进行改变生活方式、降脂、降压、戒烟等疾病的一级预防,争取早期避免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对于有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糖尿病等高危因素及血管支架和外科手术治疗后的患者,血管健康管理将提供全程管理,也就是从早期评估预防、治疗到后期康复及血管健康终身监测。

采访人:您对中国血管医学发展有哪些建议?

王宏宇:对于血管疾病的防治,只有长期坚持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的方针,才能从根本上预防终末期恶性血管事件的发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血管医学发展的重点应聚力于四个方面:第一,抓住早期血管病变检测,应用无创性血管结构和功能检测指标建立的血管病变早期评价系统可以整体评估血管健康状况,早期识别血管病变;第二,推动以转化医学为核心的血管医学研究,实现从基础到临床的有机结合;第三,优化以社区医疗和全科医师为主体的血管健康管理和康复;第四,坚持中西医结合防治血管疾病的方略,早期血管疾病患者往往较年轻,通常无传统的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危险因素,无西药可用。但此类人群通常已存在需治疗的血管早期病变,因此,合理的生活方式和毒副作用较少的植物药成为理想的选择,如丹参、银杏叶提取物等。此外,终末期血管病患者往往多器官疾病并存,患者服药种类和数量较多,尤其存在多种并发症时,需要应用中药调理或联合治疗。

本文已刊登至《北京青年报》第10194期

原文链接:http://epaper.ynet.com/html/2016-08/24/content_214721.htm?div=-1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6-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