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炜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大肠息肉离癌有多远?

发表者:符炜 人已读

mmexport1471691414227.jpg

95%的大肠癌是一步步从大肠息肉转变过来的。这个过程一般需5-10年,但个体差异不同。

因为其一般没有临床症状,临床上只有很少一部分肠息肉患者出现便血、黏液便、腹痛等异常,而这些症状也常常缺乏特异性,因此要确诊肠息肉还得依赖结肠镜等器械检查。

大肠息肉其实就是肠黏膜表面上隆起性的病变,通俗地说,是长在肠管内的一个肉疙瘩。大肠是息肉的好发部位,由于很少引起症状,也很少引起出血和梗阻,因此往往不易被发现,多数是在体检或检查其他疾病时才被发现的。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内镜、X线、B超等检查技术的进步,消化道息肉的发现率大大提高了。

mmexport1471691420187.jpg

周女士,六年前出现便血2次,开始很紧张,担心患了直肠癌。结肠镜 检查发现是乙状结肠息肉,有两枚。经切除活检为良性的腺瘤样息肉。医生叮嘱要定期复查结肠镜。周女士术后再未出现便血症状,于是也将医生的嘱咐忘在了脑后。六年后再次出现便血症状,结果来院检查发现息肉复发且癌变。

从周女士的病例反映出部分人还是抱有侥幸心理或者回避心理:不够重视、恐惧或拒绝接受结肠镜检查、做了息肉切除不愿意进行复查,以至于能预防的结肠癌没有得到预防。

mmexport1471691425244.jpg

切除结肠息肉可阻断大肠癌的发生

mmexport1471691431154.jpg

mmexport1471691434993.jpg

息肉会复发,要定期复查

mmexport1471691439103.jpg

mmexport1471691443125.jpg

总结一些关于大肠息肉的常识:

1、结肠息肉是一个内镜下的诊断,息肉的性质有很多种,包括炎性、增生性 、错构瘤、腺瘤、癌等等,需要进一步的病理检查才能明确。

2、现在的观点是,95%以上的大肠癌是大肠息肉中的腺瘤癌变而来的,因此,大肠腺瘤是应该尽早治疗的。但并不是所有的腺瘤都会癌变,因此无需盲目紧张。

3、内镜下治疗息肉最常用的就是电切,绝大部分大型医院都能够常规开展,一般而言很安全。但是根据息肉部位、大小、形态、病理类型等等,操作难度不一样,风险也是不一样的。息肉切除后应该送病理检查,进一步明确息肉性质和是否完全切除。

4、最担心的风险包括:出血、穿孔、息肉切除不完全、心脑血管意外等等。有时候需要追加手术。

5、目前没有药物能够预防或者治疗息肉,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定期复查肠镜或者钡灌肠,一旦发现息肉,及时切除。具体复查时间,个人情况不一样,需要医生根据每个人的情况综合判断。

mmexport1471691448168.jpg

结肠镜筛查

应该对出现什么症状的患者或什么年龄段的人进行结肠镜筛查呢?

起始年龄:40岁

目标人群:

1)所有有便血、黑便、贫血和体重减轻等结直肠报警症状的人群;

2)50-74的无结直肠癌报警症状的人群。

而目标人群又可分为高风险人群和一般风险人群。

高风险人群(有以下任意1条者即是):

1)大便潜血阳性;

2)一级亲属有结直肠癌病史;

3)以往有肠道腺瘤史;

4)本人有癌症史;

5)有大便习惯的改变;

6)符合以下任意2条者:慢性腹泻、慢性便秘、黏液血便、慢性阑尾炎或阑尾炎切除史、慢性胆囊炎或胆囊炎切除史、长期精神压抑、有报警信号(低热、消瘦、贫血等)。

一般风险人群:无上述任意1条者。

针对不同的患者,我们的筛查起始时间及间隔时间也是不同的。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6-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