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舒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值得思考

你的医师在「处理」病人吗?

发表者:徐舒 人已读

李宇铭

医学界有一种说话方式,总让我感到不太舒服,有一些医师会说:「如何处理这位病人?」「面对XX病怎样处理?」

1. 「处理」本来就是负面的

如果你在网上搜寻一下「处理」一词,最先见到的是「污水处理」、「废物处理」,从小学习「处理」一词,都是指将一些肮脏的、繁杂的事物如何「处置」时使用,稍为好一点会说「将财产如何处理」,但句中的「处理」已经带有「遗物」的难缠感觉。

将「处理」一词用在疾病和病人,这就将「病和人」都变成负面的东西,也暗示医师不太愿意面对病和人,于是匆匆的「打发」他们。当然,的确有一些医师是抱着如此态度看病,尤其当你去过中国大陆的医院,见过那种拥挤的诊疗环境,你就知道甚么叫「处理」病人了。


2. 戒掉「处理」的口头禅

这或许这是受到了「西化」、「英文化」的影响,西医上也经常讲「如何处理病人」、「处理伤处」、「处理伤者」等,可是,西医生物医学本来就是将人当作「机器」看待,用「处理」一词所带有的冷漠感,的确符合西医的特质,情有可原…… 可是,中医跟西医差别很大啊!中医强调整体观念,提倡「治人不治病」,实在不应该用这种「处理」的口语。

习惯用「处理」一词,反映了「词穷」的问题。现代人的中文能力下降,本身可用的词语很多,却只懂用一些很简单的「白搭」词语代替(这方面可以参考陈云的《中文解毒》、《执正中文》等书)。能代替「处理」的词语太多了!例如诊治、治理、治疗、治愈、治好、诊疗、解决、缓解、舒缓、应对、处方、思考、判断…… 一个「处理」解决了所有问题,那只是退步了。


3. 怎样才算「处理」病人?

以前念中医,跟诊实习的时候,的确见过许多医师看病,目的就是为了「处理病人」。当一位患者来到跟前,医师看病不消三、五分钟,问了几句话,眼睛连病人一眼也没看,甚至连把脉看舌都忘记,患者还未坐暖凳子,处方就已经出来了。这是将看病当作一份「工作」,病人来到后的首要目的,就是让他赶快离开,一天的「任务」就可顺利完成。

一位医师看病,如果半天能看上4、50位患者,那就是差不多5分钟一个,这就只可以「处理」病人了。我个人看病平常相当「不快」,最少十多分钟,甚则半小时、一小时看一位患者。其实,如果问我可否快一点?实不相瞒,要我两三分钟看完一般病情的患者,也是绝对没有问题的!当病人一进门,远距离看了他的面色,之后再问两句主诉,再把脉几秒钟,就已经可以处方了。

别以为这样就很随便,这跟我用一个小时去细看,处方很可能都是一样的!可是,这就只可能是「处理」病人了,换句话说,看病的目的是为了处方给病人回家吃,但是对于患者的整个人、这个有血有肉有情的人,就无法关心了。


4. 做一个好医,看病又看人

中医看病讲求整体,因为中医看病,重点并非看「人之病」,而是看「病之人」。疾病跟这个人的生活、饮食、情志、环境都有关系,甚至他的家庭背景、亲戚朋友、文化、家乡、居住地区、发病季节、学历、贫富、职业、工作、性格、心理、思考模式……等等,均可以与体质、病情有关!

当医师看病,如果只看当下这一刻的病情,而无法跟病人交流,难以跟患者解释他发生疾病的成因。就算患者吃了这次的药方后治愈了,可是由于发生疾病的原因没有解决,于是可能会继续生病;生病了又再找医师诊治;治好了,过一段时间又再生病……如此循环,就是「处理」病人的结果。

因此,做一个好医师并不容易,在这个繁杂的时代之中,如何坚持「不处理」病人,做一个「看人」的仁医,实在需要信念与坚持。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6-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