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勇_好大夫在线
1届年度好大夫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预防儿童肾病综合征复发,要做对这4件事!

发表者:姚勇 人已读

肾病综合征为什么经常复发?

对于肾病综合征患儿来说有两大难题,一是激素耐药,二是肾病复发。肾病综合征非常容易复发,临床上我经常跟家长说,不要想花了多大的精力、金钱、代价就可以让孩子永远不复发,我们能做的就是尽最大努力让他晚一些复发,当然长时间没有复发也可能就不再复发了。

统计结果显示,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复发率大约有75%,而反复、频复发的患儿占30%~50%不等。所谓的频复发是指得病后半年内复发两次或两次以上,一年内复发三次或三次以上。这个问题不光困扰家长,对临床大夫来说也是一个难题,治疗起来比激素耐药难度还大。因为激素耐药还可以用其它免疫抑制剂治疗,而对于肾病综合征复发,目前还没有一个治疗方案能保证治好后不再复发,所以采取哪些措施来预防肾病综合征复发至关重要

如何预防肾病综合征复发?

造成肾病综合征复发最主要的原因是感染,特别是在秋末冬初季节变化的时候,是各种感染高发的季节,复发的概率要高一些。其次,剧烈运动和劳累,这两方面会使患儿的抵抗力下降、免疫系统紊乱,可能会导致肾病综合征复发。比如跑、跳、考试、旅游等,生活规律和环境的改变都会让孩子感到疲劳,容易复发。

此外,一些过敏体质的孩子也容易复发,比如被蚊虫叮咬或者接触了过敏源,都可能造成疾病复发。所以说复发一定有原因,家长的细心关注、定期复查非常重要。如果找到了导致复发的明确诱因,就要尽量避免,减少复发的机会。

肾病综合征的患儿在服用激素期间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在应用激素的过程中需要提醒家长以下几点:

饮食:激素会让患儿食量大增,很可能会产生肥胖,并且盐份摄入过多容易得高血压,水分摄入太多容易加重水肿。所以在吃的方面要特别注意,要选择低油脂的食物防止出现高脂血症,选择优质的低脂蛋白,比如牛肉、蛋清、瘦猪肉、鸡肉、鱼肉等,植物蛋白不如动物蛋白好,比如豆制品,但不是绝对不能吃。要注意的是,肾病综合征患儿尿中的蛋白量增加、血液中蛋白量降低,很多家长试图通过吃大量蛋白来补充是不可取的。摄入过多的蛋白会导致蛋白尿进一步加重,增加肾脏的负担,造成肾脏损害。

盐的摄入量也要有所控制。一般情况下,儿童每天吃盐的量在4~5克左右,肾病综合征的患儿,如果有高血压特别是有浮肿,每天吃盐的量要控制在2~3克。另外,应该多吃一些蔬菜和适量的水果。但水果含糖量比较高,大量摄入有可能造成糖份过多,转化成脂肪在体内堆积。所以应该吃一些糖份低的水果和蔬菜,像西红柿、黄瓜、冬瓜、白菜比较好,吃一些富含纤维的食物消化起来比较慢,能让减轻患儿的饥饿感。

运动:急性期要限制患儿的活动量,但不主张全天都卧床,因为这样会增加患静脉血栓的风险。此时,一般的行走是没问题的。症状缓解了以后,特别是缓解了三、四个月以上,就可以进行户外运动了,适当的走动对身体和心情都是有益的。上学的孩子可以回学校上课,但不能参加剧烈的运动,一般做体操、游泳是可以的,但是不建议跑跳。因为孩子吃了激素,可能有骨质疏松或者体重增加的情况,跑跳可能对关节和骨骼有不利的影响。

很多家长经常说我家孩子小,基本不出门,没什么运动量,怎么还是复发了。其实,细问就会发现,孩子是没有出门,但是在家里跳来跳去的,这个运动量也不小。如何把握孩子的运动量呢?家长可以观察孩子,他活动后稍微出点汗,或者测一下孩子的心率,运动前后大约增长了二三十下,这个运动量就比较合适。

生活:根据季节变化、运动状态适当加件衣服,避免受凉。有些家长不敢给孩子洗澡怕着凉,其实正常洗浴是可以的。但要注意,女孩子头发长,洗完澡后干起来比较慢,建议戴个小帽子,让头发自然干。因为洗完头发,头皮毛孔都开放,如果受到风吹会增加感冒的机会。

复查:复查是非常重要的,不仅能够评估病情,还能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很多家长怕总去医院舟车劳顿,会让孩子病情反复,所以就不去查了,等到出现了蛋白尿再去看病,这是不对的。检查实际上也是一种治疗,在激素治疗的过程中,药物是要逐渐减量直到停药的,这些过程都离不开各项检查的指导。

专家寄语

最后我想说的是,对于儿童肾病综合征,无论是用激素,还是激素和其他免疫抑制药物同时使用,都是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来制定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最简单的治疗方式取得最好的效果。另外,希望家长能够保持平常的心态,正常生活,不要因为孩子的病就过度的关注。再有,别的患儿的治疗方式和生活管理方式,不一定适合自己的孩子,不要不加分析全盘照搬。

本文系姚勇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其他相关文章目录

1. 孩子得了肾 病综合征,都要用激素吗?

2. 治肾 病综合征,除了激素还能用什么药?

3. 儿童肾 病综合征,激素怎么用才正确?

本文是姚勇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6-05-17